去年在阿鲁吧
作者简介:
贺景滨,台湾小说家,新竹人,毕业于政治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在苗栗做过几年矿工,后来去台北当编辑,1987年开始在《自立晚报》副刊发表散文。曾任《时报周刊》副总编辑、《新新闻》编辑总监。现居美国,从事汽车修理。 迄今为止,他只出手两次,却每次都刮起龙卷风,使“贺景滨”这三个字在台湾文坛等同于“博学的鬼才”,伪百科全书式的幽默和机智,使他被誉为“文学骇客”。 1990年,以短篇小说《速度的故事》获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张大春感评其获奖“凸显了小说界对于形式自由的巨大渴望”。之后罹患癌症,体重从两百多斤锐减至九十多斤。其后,开始创作《去年在阿鲁吧》。小说仅仅发表了第一章,就获得2005年林荣三文学奖小说参奖,评委骆以军和黄锦树惊呼:“这个天才是谁?”
内容简介:
“2011年最棒的台湾小说” 一部值得打赏一亿台币的天才小说 台湾出版史上首度为新小说拍摄微电影! 《父后七日》编导刘梓洁跨刀执导&访谈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制片人+剪接师 《记得我们爱过》金钟奖最佳摄影奖得主掌镜 虚拟王国巴比伦里最机智的痞子爱上了一个被“删除”的记忆体,为了帮她寻求“身世”而不顾一切,甚至借出身体…… 这是一出未来世界的生死恋,博学幽默的科幻杰作,却寓以回忆录体书名,书中环环相扣的紧张追索和战斗,处处是机锋哲思,妙喻不断,文字飞扬跳脱、狂欢般轻灵,具有高度的娱乐性,同时也在娓娓道来的轻松叙事中,挟着沉郁苍凉的质感,使读者重拾精妙的文字魔术与阅读乐趣,并以此书去试探都市新男女在情欲、灵肉、数字化、流行歌曲及各种饮食声色文化的记忆与忧伤。书中运用许多新兴科技的想象平台,不过也往往与巴比伦、玫瑰骑士、十字军、十九世纪等历史场景交互指涉,形成非常繁复的感觉网络。 这也是一出悲伤的情欲预言。巴比伦是一座虚拟城市,却能复制一切真实世界存在的东西,例如警察、政府等国家机器,无论是制度体系还是人生经验,巴比伦全都提供,性、愉悦、暴力等情绪感知均可一一制造,唯独死亡不能建构,所有人可以遗忘,却都死不了。每个角色都以ID及代号(通常是三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命名,例如酒吧的开酒手杰克(Jack the Bartender,JTB),头壳空空(Out of Head,OHH),诺诺教授(Prof. Know No, PKN)及他新发明的情色用具吸吸杀必死(Suck of Service, SOS)。事实上,这也是一部探索情欲的小说,以去除肉身、只剩下精神记忆体的方式,延展、搁置、重遇、回归于柏拉图。 各界盛赞: 《去年在阿鲁吧》是2011年我读到最好看的一部小说,和其他小说没有一点雷同之处,只有贺景滨写得出这样的小说,而且只有贺景滨会如此不顾外界文学阅读环境,“一意孤行”地完成这样的作品。 ——作家 杨照 贺景滨本身就是我辈小说延展向西方(或应说世界)小说无垠星空,冒险航行可能的一枚“飞出太阳系之外”的孤独宇宙飞船。 ——骆以军 贺景滨的小说就像我们小时候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徳一般,神奇、爆笑,穿梭在现实与幻想的吊诡之间,于是风车可以变成巨人,羊群可以变成大军。那样对未知的神秘想象,我《去年在阿鲁吧》中看到。 ——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朱亚君 借用句书中主人翁的口头禅:“这真MaDe的好看。” ——台湾《时报周刊》 贺景滨把小说的形式部份写得极其蓬松绵软。另一方面,他又在大量的对白与人物内心思维中,正经八百讨论起硬邦邦的知识与理论,范围遍及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量子力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与信息科技(篇幅有限,不及备载),几乎把小说写成一本综合科普与人文的对话录。 ——台湾《联合报》 贺景滨《去年在阿鲁巴》可以说真正掌握了小说的本质,充分发挥了虚构的可能性和想象的天马行空。 ——台湾《幼狮文艺》
目录:
推荐序 不只处决了小说一次而已 骆以军 001 第一章 去年在阿鲁吧 009 第二章 我爱傅立叶 049 第三章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089 第四章 请借身体一用 131 第五章 当我们不同在一起 179 第六章 相逢在扩增实境中 223 第七章 再见了,那美丽而忧伤的花园 265 附 录 小说源始 307 后 记 虚构对现实的反扑 33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