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善意
作者简介:
米里娅姆·托尤斯(1964—)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斯坦巴赫小镇的一个门诺教家庭,曾获得电影学学士学位和新闻学学士学位,现为加拿大广播公司自由撰稿人。她的第一部小说《幸运的夏日》(1996)获两项大奖,第二部小说《教养不错的孩子》(1998)获麦克纳利·罗宾逊年度图书奖。《复杂的善意》为其第三部小说,2004年版后立刻好评如潮,赢得来自大洋彼岸英国的高度赞誉,《渥太华公民》杂志称它是“当前的一部绝妙小说”。
内容简介: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2004年度加拿大文学人选作品。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归宿和逃离的小说。十六岁的少女诺米生长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平原一个信奉原教旨主义的门诺教社区,姐姐为逃离这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宗教文化而离家出走,母亲因通奸被逐出社区。挣扎在青春期困惑中的诺米,与性格沉默温和的父亲相依为命,在强颜欢笑的互相慰藉中打发时日,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往日四口之家的欢乐,苦苦探索姐姐和母亲的失踪之谜。 《复杂的善意》既是一部关于“做爱”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生育” 的小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复杂的善意》给我们呈现的正是这“生育 ”的苦痛。 小说描写的是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南部一个偏远门诺社区的细琐小事。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名叫诺米·尼克尔的十六岁少女,她通过自己的回忆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上……归属最尴尬的一类人群”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使我们看到了家庭、幸福、成长、梦想和未来对诺米和她的家人分别意味着什么。 文学盖言人性,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等。然而作为个体,我们的经历却千差万别。那么,《复杂的善意》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人类共性问题呢?英国《卫报》称这部小说“最没有什么情节、最不希奇,但却是那么引人人胜”。的确如此,它的魅力就是能够于平淡处出惊奇,它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危机,但整个故事所产生的影响却像重磅炸弹的爆炸一样久久在我们的脑际萦绕。英国小说家大卫·洛奇曾言:“大凡文学,皆为做爱云云,绝非生育,然生活恰反之。”而《复杂的善意》既是一部关于“做爱”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生育”的小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复杂的善意》给我们呈现的正是这“生育”的苦痛。 小说描写的是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南部一个偏远门诺社区的细琐小事。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名叫诺米·尼克尔的十六岁少女,她通过自己的回忆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上……归属最尴尬的一类人群”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使我们看到了家庭、幸福、成长、梦想和未来对诺米和她的家人分别意味着什么。 小说开篇交待:“我们家的另一半,也就是比较好看的那一半,不见了。”诺米和父亲两人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一间最不起眼的房子里,他们的家庭正在分崩离析,甚至家具也在不停地消失。诺米在回忆中不断地思考母亲和姐姐为什么会弃他们而远去,同时不得不准备面对她在“幸福家庭农场” 的不可逃避的命运。诺米的家庭曾经是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组合,妈妈特鲁蒂 “是一个画马专家……她会在电话簿里到处画上马的屁股”。她张开双臂愉悦地接受生活,但却“有可能是一个错误”。在诺米的眼里,“爸爸爱她爱得一塌糊涂而且很少知道该和她说些什么,而她也爱他爱得一塌糊涂,他们用书本、咖啡和其他东西填充他们生活中沉默的部分。”但是,这个家庭的天伦之乐被笼罩在门诺教的清规戒律中,整个镇子的气氛令人窒息。 这个镇子太严肃,而且沉寂。这令我发疯,这种沉寂。我不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会因此而死去。……镇子上的办公楼里有一个巨大的档案柜,里面装满了死亡证明,记载着因为自己生气而噎死或因压抑不快的情绪而导致窒息死亡的例子。沉寂。晚上你惟一能够听到的就是从高速公路上疾驰而过的半拖车,拉着打了麻药的动物去挨刀。不要用眼睛和那些牛接触。这里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想死去。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没有在出生的时候全部被憋死,惟一的原因是如果那样,就会减少我们一辈子忍受苦难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宗教社区,诺米的最大梦想就是逃到“真实世界中去”。她渴望能读到和她同龄的城市女孩的日记,甚至“想拥有一本纽约市的电话簿,想死了”。在这个四口之家:母亲浪漫、美丽、慈爱,但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父亲沉默寡言、性情温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门诺信徒;姐姐塔什愤世嫉俗,聪明伶俐,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但最终变得刻薄、漠然,以致不得不屈服于“嘴巴舅舅”的统治,背井离乡。懵懂无知的诺米陷入了绝望,开始抽烟、喝酒、吸毒,逃学、鬼混,甚至剃光头。她与父亲的沟通越来越少,最终发展成为纸条上的交流。和她的母亲和姐姐一样,诺米最终也没能逃脱被开除出教会的命运。而孤独无助的父亲为了逃避同在一屋檐下却不能与女儿交流的痛苦选择了出走。整部小说一步步地引领着我们从无助走向绝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少女的成长,更是一个家庭的瓦解和一个原教旨主义社区的没落与崩溃。 和传统成长小说不同的是,《复杂的善意》描写的是一个花季少女的“ 堕落”过程。但是,这样的“堕落”似乎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对门诺教规的一种温和的反抗。然而,原教旨主义的统治似乎是造成诺米的 “堕落”的直接原因,因为对于诺米来说,她惟一的指望就是“我们都将永远幸福地在天堂陪伴着上帝生活在一起,没有痛苦、悲伤和罪恶”。她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最亲近的家人不是向上,向上,再向上和上帝接近,而是选择其它方向,时不时地虚晃着东戳一下西刺一下”。不仅如此,她自己 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那条不是向上的道路。然而,诺米的困惑不仅是个人的困惑,更是所有门诺人的困惑。正如小说的题目所示,读者从诺米的世界看到的是一种复杂的善意:“不过这其中有一种善意,一种复杂的善意。有的时候当人们看你的时候你能够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它却难以名状。”这或许就是小说要传达的信息之一。 小说的基调黯淡、伤感,而叙述者却以一种令人称奇的幽默笔调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个令人心情沮丧的故事。难怪加拿大《环球邮报》称这部小说是一个“黑色的幽默炸弹,它的爆炸具有毁灭性,其中有撕心的痛苦,更有裂肺的笑声”。毫无疑问,《复杂的善意》向我们展示了“生育”的苦痛。 从某种角度讲,《复杂的善意》还是一部关于电影和流行音乐的百科书。小说中提到了大量的电影和流行音乐,尽管这些增加了不太熟悉西方通俗文化的读者的理解困难,但无疑对塑造诺米这样一个渴望与“真实世界”交流的少女的心理是最恰当不过了。小说中提到的门诺的清规戒律究竟有多少现实成分,或许我们能够从托尤斯的采访录中略见一斑: 拥有一辆软顶汽车的这样的想法被认为是轻浮的、虚妄的、市侩的—— 或者金黄色的电器——因为我是七十年代长大的孩子,我所指称的事情均来自于此。或者鄂梨绿。你要是对你的宗教很严肃,你就应该有一个白色的冰箱。 尽管小说处处渗透着讽刺,但是托尤斯本人却并非想把这部小说归类为 “讽刺小说”,她是想通过诺米的客观叙述向人们揭示对宗教或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的解释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她认为“这种控制和强调羞耻、惩罚和罪恶的文化无益于心理的健康”。不过,托尤斯仍然把自己看成一名门诺人,她想向人们展示的是她“所热爱和憎恶的现实的方方面面”。 米里娅姆·托尤斯一九六四年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一个名叫斯坦巴赫的小镇,她的家庭是门诺家庭。她十八岁离开斯坦巴赫到蒙特利尔和安大略省的伦敦居住尔后又回到马尼托巴。托尤斯在马尼托巴大学获得第一个电影学学士学位。婚后,她在哈利法克斯的国王大学学院学习并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一九九一年她举家迁至马尼托巴省省府温尼伯,在加拿大广播公司做自由撰稿人。 米里娅姆·托尤斯的第一部小说《幸运的夏日》出版于一九九六年并获得斯蒂芬·李科克幽默纪念奖提名和约翰·希尔什奖。她的第二部小说《教养不错的孩子》出版于一九九八年,并获得麦克纳利·罗宾逊年度图书奖。米里娅姆·托尤斯同时给加拿大广播公司、《美国生活》、《星期六晚上》、《加拿大国家地理》、《纽约时报杂志》等撰稿,获得过国家杂志幽默金奖。 《复杂的善意》是米里娅姆·托尤斯的第三部小说,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获得二oo四年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加拿大文学进人中国并没有多长时间,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加拿大作家恐怕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玛格丽特·劳伦斯、艾利斯·门罗等人了,而米里娅姆·托尤斯是进入我们视野的另一位加拿大女作家,她将以她的《复杂的善意》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令我们领悟“复杂的善意”之人文内涵。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低地德语、人名、流行歌曲名以及电影名等,除非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容易造成理解障碍的某些词句,为了保持原文风格,一般没有加以注解,甚至保持原文不动。这本小说的翻译离不开家人、朋友和师长的关怀和帮助。我要感谢的是刘意青教授,她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感谢她多年来对我的一贯帮助和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朱红梅和老同学王志敬,他们是我的初稿的第一读者,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丁林棚 二oo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于北京大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