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重读"文革"

重读"文革"

作者: 许子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1

价格: 32.00元

ISBN: 9787020086214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内容简介:

《重读"文革":许子东讲稿(第1卷)》大部分文章2000年曾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原题《叙述“文革”》,出版社改题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五十篇“文革”小说》。据说当时丛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教授听到此书是重新解读“文革”便有些质疑,后来经过其他编委解释才知并非(至少不会全是)“新左派”重新评论“文革”。在《重读"文革":许子东讲稿(第1卷)》里,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尝试借用一种现代文学理论(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来解读具体复杂的中国文学及文化现象;二是尝试从文学角度讨论“文化大革命”如何成为一种被阅读乃至再读的“文本”。拙作出版后有不少批评,缺陷疏漏当然不少。本想借这次出版《讲稿》的机会,将研究范围扩大五、六十部或七十部“‘文革’小说”(主要包括近十年的作品),但因为生病,这个重写计划也暂时没有完成。期待日后还有再版续写的机会。 但这一卷《重读“文革”》,还是对《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做了很大程度的修订增删。一方面是文字修订,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第六章到第九章的内容……最近十年常越界电视,有网友观众批评我常常在讨论现实问题时提到“文革”,“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呢?”这是他们的疑问。说实话,也是我自己的疑问。我想,于私,是个人记忆。至今仍会在梦中见到父亲在电子管收音机前听九评、北京女红卫兵抄家时亲切的目光:“别害怕,你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街上群众欢呼剪人裤腿、下乡火车启动时的哭声混合东方红乐曲声、下放干部告诉惊讶的村民“尼克松要来了,毛主席决定,这一次不杀他”……怎么办呢?生死在这个时代,偏偏这些印象刻得最深。我很羡慕那些脑子也能和躯体及生活方式一起与时俱进的人们,可我就是不行。有次雪天住进维也纳一个城堡,做梦却在江西坐手扶拖拉机,山崖旁路很窄。

目录:

“灾难”的前因与征兆 “灾难”降临方式 考验与拯救 反思与忏悔 重读“文革”的不同方法 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文革叙述” 红卫兵——知青的历史命运:以《红色黄昏》为例 红卫兵——知青的理想主义:《金牧场》与《金草地》 对“文革”的几种抗议姿态 附录一 “五十篇小说”目录 附录二 “五十篇小说”作者简介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1-08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1-08 4.3k

评论

2024-05-19 04:50:57
蓝紫落叶发表
许子东先生以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解读中国文学及文化现象,是一种创新的视角。书中对于“文革”的解读,不仅限于历史事件的还原,而是从文学角度探讨其如何成为一种被阅读乃至再读的“文本”。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考,也为理解“文革”这一复杂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24-05-19 04:50:57
浮光掠影发表
我认为《重读“文革”》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许子东先生从文学角度,通过对“文革”时期小说的结构分析,探讨了“文革”如何被阅读和再读。书中对“文化大革命”的解读,既有理论深度,也有现实关怀,值得一读。
2024-05-19 04:50:57
书墨飘香发表
《重读“文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革”历史解读,而是从文学入手,对“文革”这一文本进行结构主义分析。许子东先生的视角独特,将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书中对“文革”小说的解读,既有宏观把握,也有细致微观的分析,为理解“文革”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05-19 04:50:57
风过无痕发表
《重读“文革”》以文学的角度审视“文革”,别具一格。作者借用普洛普的结构主义方法,对“文革”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内在结构和意义。书中对“文革”记忆的探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024-05-19 04:50:57
笔尖流淌发表
《重读“文革”》一书,以其跨学科的视角和独到的分析方法,为“文革”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许子东先生从文学文本出发,通过对“文革”小说结构的解剖,揭示了“文革”话语的生成、运作和演变规律。书中对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讨论,发人深省。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