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未晚斋杂览

未晚斋杂览

作者: 吕叔湘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1997

价格: 5.80

ISBN: 9787108006295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40年代开始发表的专题论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代表了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内容简介:

收在这本小书里的7篇文章都曾经在《读书》上发表过。这些类似读书札记的文章在《读书》上发表的时候,用了一个栏目,叫做《未晚斋杂览》。“未晚”者,已晚也。旧时训诂学里有“反训”这么一个项目,现在也还有训诂学家热心研究。这个算不算“反训”,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作者是怀着“已经晚了”的心情选择“未晚”作为斋名的。正如一个人黑夜独行,嘴里说“不怕!不怕!”其实心里是害怕的。

目录:

目录 霭理士论塔布及其他 赫胥黎和救世军 葛德文其人 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第二梦》 《书太多了》 买书・卖书・搬书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1-17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1-18 4.3k

评论

2024-05-20 21:36:20
落笔惊风发表
吕叔湘先生的《未晚斋杂览》可谓语林奇葩,妙趣横生。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将语言文字的奥妙娓娓道来。文中既有对经典古籍的精辟解读,也有对时事热点的新鲜见解,既有对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也有对文字演变的趣味考证。读罢此书,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2024-05-20 21:36:20
墨舞倾城发表
《未晚斋杂览》是一本让人读来如沐春风的学术随笔集。吕叔湘先生以其温润的笔触,将语言文字的魅力娓娓道来。文中所谈及的,既有古籍中妙语连珠,也有日常生活中细碎的语言现象,先生都能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揭示其中蕴藏的语言規律和文化内涵。读罢此书,令人对语言文字之美多了几分敬畏和热爱。
2024-05-20 21:36:20
芳华似锦发表
吕叔湘先生的《未晚斋杂览》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独到的见解。书中既有对古籍中语言现象的精辟解读,也有对当代社会用语的犀利批判,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继承,也有对社会风气的鞭辟入里。读罢此书,令人对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4-05-20 21:36:20
青衫仗剑发表
《未晚斋杂览》是一本语言大师的枕边书。吕叔湘先生以其博古通今的学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对汉语语言文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文中既有对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的考证,又有对现代汉语词汇变化的梳理,既有对汉字形音义的探讨,也有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批判。读罢此书,不胜钦佩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更领悟到汉语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
2024-05-20 21:36:20
风花雪月发表
吕叔湘先生的《未晚斋杂览》是一本集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集。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对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中既有对汉语语法结构的深入剖析,也有对文学作品的精彩解读,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对社会现象的鞭辟入里。读罢此书,令人对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