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新国学三十讲

新国学三十讲

作者: 卞孝萱 胡阿祥 刘进宝 主编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价格: 139.00元

ISBN: 9787550600805

扫码右侧二维码

内容简介:

《新国学三十讲》主要内容简介:中华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学术辉煌,文献丰富,世所罕见。学术本无国界,为何出现“国学”一词呢?中华学术,自成体系,西洋学术东渐以后,为了有别于西学,中国人对本国的学术,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名称:中学——国学。 国学的“国”字,包含了爱国的情结。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商议,想在日本办《国学报》。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次年,邓实、黄节等在上海设“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撰文者有章炳麟、陈去病等,章炳麟是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去病是南社社员,他们提倡国学与进行反清革命活动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影响最大的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章炳麟在日本东京创立“国学讲习会”。《民报》第七号发表《国学讲习会序》,略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之不知,未有可与言爱国者也。”“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署名“国学讲习会发起人”,章士钊执笔)语重心长,表达了国学为立国之本、民族之魂的观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章炳麟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鲁迅语),在宣传民主思想、鼓吹反清革命的同时,演讲国学,可见其重大的进步意义。 国学的内涵是什么?有广、狭两义。狭义指儒学,广义指中国全部的学术文化,季羡林先生称之为“大国学”,本文采用之,并将大国学分为传统的、新兴的两类。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0-24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0-24 4.2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