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1

价格: 21.00元

ISBN: 9787108030405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48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50岁。

内容简介: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释题说,他“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由此也正可看出作者把《论雅俗共赏》列为第—篇,并以之为书名的用意。 虽然作者自己把这集中的十四篇文章定性为“论文”,但其实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的艰涩枯窘、拒绝普通读者之感。相反,作者所选择的“逼真与如画”、“书生的酸气”、“百读不厌”、“禅家的语言”、“歌谣里的重叠”以及“雅俗共赏”等可称关键词的话题,虽然都属于中国传统和历史上重要的文学、艺术现象,但同时又有趣而吸引人,内容并不拒斥学院外的普通文艺读者。

目录:

序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逼真与如画 论书生的酸气 论朗诵诗 美国的朗诵诗 常识的诗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中国文的三种型 禅家的语言 论老实话 鲁迅先生的杂感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1-17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1-18 4.3k

评论

2024-05-30 01:26:24
文艺青年发表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值得品读的文学评论集。朱自清先生以其深邃的见解和优美的文笔,探讨了雅俗共赏的真谛,发人深思。他认为,雅俗共赏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大众趣味,而是要从现代的立场出发,了解传统,并以近于人民的立场来创作。
2024-05-30 01:26:24
书香雅苑发表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雅俗共赏的理论和实践。他指出,雅俗共赏不是一种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他反对脱离人民的雅,也反对媚俗的俗,主张艺术应当既有高雅的格调,又有通俗的表达,从而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024-05-30 01:26:24
古典爱好者发表
《论雅俗共赏》一书中,朱自清先生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论述了雅俗共赏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小说、戏曲中,就有不少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些作品既有高雅的意境,又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2024-05-30 01:26:24
文化学者发表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是一本重要的文化评论集。他以丰富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阐释了雅俗共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他认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应当既能够满足精英阶层的审美需求,又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实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民众的审美教育。
2024-05-30 01:26:24
文学评论家发表
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近于人民的立场”的观点,主张艺术应当从学院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观点对后来的中国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