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启蒙·抒情
作者简介:
郑文惠,国立政治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明人诗画合论之研究》、《明代诗画对应关系之探讨——以诗意图、题画诗为主》、《诗情画意——明代题画诗的诗画对应内涵》、《王绂》、《钱选》、《杜牧诗选》、《历代诗选注》(合著)、《金川诗草百首鑑赏》(合著)等书及诗学、文学与图像等相关论文。 颜健富,男,马来西亚华人,2008 年获政治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一边旅行,一边写论文。周游列国之途,研究起近现代小说,博士论文为《编译/变异:晚清新小说的「乌托邦」》。曾获国科会硕士论文奖、中央研究院博士候选人培育计画、国科会奖励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助研究生赴大陆等奖项。
内容简介:
《革命·启蒙·抒情》采访三十二位大陆、香港及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捷克的知名学者,展现出新异而多元的学术视野。学人或孜孜不倦探寻着文本世界,或在灵魂深处闹着革命,既勇于向残缺的文学史提出挑战,也能够不惧黑夜地成为真正的思想创造者;不仅是革命风暴中的文化启蒙家、精神导师,更亲身走过“文革”乃至欧洲“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的高潮期,却反潮流的自省与批判;既体证着革命启蒙与抒情的辩证关系,标举出文学与文化研究对当下所处现实的启示;也关注着本土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现代遭遇,建构了中国文学与文化丰富而复杂的现代性内蕴与脉络,充分展现出知识分子的魅力、激情与随境自在的适然及批判、反思与超越的精神向度。 学者也有「偷窥欲」? .他/她们如何走向学术之路? .他/她们如何从个人经验和实际的研究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他/她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斋式的书生,还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文化行动派? .学术是入世的,还是遗世而独立? 这本选集是由台湾的学者、编者总其成,也更凸显了台湾学界在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所展现的庞大视野和企图心。多年以来,以五四运动为坐标的现代文学独领风骚。其中尤以「革命」、「啓蒙」两大主题成为论述典范,影响至今不息。现代文学的分期每以一九一九的五四运动为起点,而以一九四九新中国的建立为高潮。随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九年以后的文学被归类为当代,而晚清到五四前夕的文学被定位为近代。这样的近、现、当代是有高度政治性的分期法。时至今日,当代的时间表被不断延伸,而所谓的现代反而被局限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如果现代性承诺了大破与大立,这样僵化的分期法无疑阻碍了我们思考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複杂脉络。近年来有心的学者已经不断对这两项问题提出疑义。不仅「革命」、「啓蒙」的定义和结果成爲重新问难的对象,「革命」、「啓蒙」之外,主体情性的抒发更成爲新的探讨方向。近、现代的界限一旦打通,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近两百年的流变于是有了峰回路转的看法。选集内受访的学者包括了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大陆等各地的资深学者。他们的治学方式多半呼应以上两点观察,不再受限于简单的、一以贯之的文学史教条,而是跨越时期,领域,文类,议题,形成此起彼落的多声部论述。而他们念玄在玄的,正是文学如何形塑了一代中国人的想像、情性、以及付诸实践的方式。
目录:
序一 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 序二 革命,启蒙,抒情 没有文学想象,何来历史书写? 追溯王德威教授文学观的来龙去脉 不断去中心化的旅程――专访史书美教授 灵魂深处闹革命――专访林培瑞教授 在秋日的纽约见到夏志清先生 走出“五四”,寻回近代――专访胡志德教授 海上之恋――专访叶凯蒂教授 永远不能预测的下一站――专访韩南教授 平淡中的坚实与从容――专访魏爱莲教授 反潮流――专访鲁道夫?瓦格纳教授 文本世界的探寻者――专访米列娜教授 探索现代灵魂――专访何碧玉教授 从文学到文学社会学――专访贺麦晓教授 一个“积极分子”的汉学道路――专访梅嘉乐教授 上帝的指引――专访吴淳邦教授 穷索问题之独行者――专访樽本照雄教授 巡游东亚华语圈?寻找“认同”的出路――专访藤井省三教授 学者风范,学人本色――专访王宏志教授 破旧声论――专访李欧梵教授 真正的思想创造并不惧怕黑夜――专访金观涛、刘青峰教授 诗人、革命与鸳鸯蝴蝶――专访陈建华教授 阐释“现代中国”:挑战与难题――专访汪晖教授 心系文献,漫话上图――专访祝均宙教授 从农民到教授――专访袁进教授 随境自在展风华――专访夏晓虹教授 向残缺不全的现代文学史提出挑战――专访范伯群教授 自由地读书与研究――专访郭延礼教授 由数学教师到文学教授――专访陈大康教授 善先生行品――专访陈子善教授 知识分子的魅力与激情――专访陈思和教授 千里之行,始于“从游”――专访陈平原教授 批判意识、启蒙精神与诗意生活――专访钱理群教授 编辑后记 受访者与采访者名单 访谈者简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