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汉道”
作者简介: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西汉再建帝业的道路――儒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取守异术与亡秦必楚 一、说“取与守不同术” 二、“天下苦秦”辨 三、秦法与楚俗 第二节 论“承秦立汉” 一、刘邦集团的形成 二、据秦之地 三、用秦之人 四、承秦之制 第三节 郡国并行及其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二、王国制度的变迁 三、文帝前王国与汉法的关系 四、王国吏治的“从王”和“从俗”倾向 五、说“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第四节 从清静无为到复古更化 一、汉初的无为之术 二、汉文帝与诸侯王 三、文景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及其东方政策的转变 四、儒术的兴起 第二章 “以礼为治”和“以德化民”――汉儒的两种政治学说 第一节 荀子后学的政治学说 一、“以礼义治之”――贾谊的政治学说 二、申公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以德善化民”――董仲舒的政治学说 一、“《春秋》为汉制法” 二、《春秋》之义与权变 三、拨乱反正的步骤与策略 四、礼乐教化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五、仁义法 第三节 董仲舒的王道、天道理论及汉儒的两种德教说 一、汉道与王道 二、王道与天道 三、两种“德教”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公羊》学对西汉中期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武尊儒始末 一、从“长者”到“儒生” 二、申公师徒的改制及其失败 三、《公羊》家的兴起 第二节 《公羊》学对武帝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从“升平”到“太平” 二、“不外夷狄”与“出师征伐” 三、“《春秋》决狱”与“变更制度” 四、“必世而后仁”与封禅告成 五、“致殊俗”与“通西域” 第三节 昭宣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一、武帝晚年的政策和对身后的安排 二、霍光、宣帝之治――武帝事业的继续 三、循吏及其意义 四、“瑞应”与“苛政” 第四章 “纯任德教,用周政”――西汉后期和王莽时期的改制运动 第一节 从“盐铁议”到“石渠论” 一、《公羊》家与“盐铁议” 二、“《毂梁》大盛”及其背景 三、“《毂梁》大盛”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改制运动 一、元帝改制及其幕后的政治斗争 二、外戚专权与王莽崛起 三、古文学的兴起和刘歆的《左氏》义理 第三节 王莽改制与篡汉 一、“致太平” 二、制礼作乐与代汉称帝 三、制作失败及其原因 第五章 汉室复兴的政治文化意义――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一、新莽时期的西汉宗室 二、绿林军中的舂陵宗室 三、刘秀的崛起 四、刘秀集团的形成 五、东汉的建立与天命之争 第二节 谶纬之学的形成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一、释张衡“禁绝图谶”疏 二、谶纬篇目结构的形成和意义 三、“赤帝九世”考 四、“三教”与“五德” 第三节 谶纬和《公羊》学对东汉内外政策的影响 一、两汉之际谶纬和《公羊》学的命运沉浮 二、汉德复兴与迁都洛阳 三、偃干戈,废盐铁,未太平 四、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和循吏政治的发展 五、“教以义方”和以“义”正身 第六章 豪族社会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豪族与吏治――东汉政治的顽疾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 二、豪族的特征和结构 三、刘秀抑制豪族的政治措施 四、吏治苛刻问题 第二节 皇权与外戚――东汉豪族政治的最高表现形式 一、刘秀与郭阴二后 二、明帝即位前后的几桩大狱 三、章帝收拾局面的措施 四、和帝以降的外戚政治 五、从“四姓”及“小侯”之制看东汉外戚政治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儒家经学的发展 一、刘秀与世家大族 二、世家大族的崛起及其本质特征 三、今文章 句之学的演变和衰颓 四、古文学的崛起与今古文学的整合 五、郑玄之学的政治意义 结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