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
作者简介:
赖建诚([email protected],www.econ.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2—1993)。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术著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Oxford UP,主编)、《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2008)。半学术性的文集:《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年鉴学派管窥》(译着,1996,2003)、《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西洋经济史的趣味》(2008)。译有雷蒙•阿隆《入戏的观众》(1987,1992,2000,2006)、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2006)、《波娃的告别:再见,沙特!》(2002,2006)。
内容简介:
本书所集的各篇评论,是作者对布罗代尔史学概念与著作的见解。第1章是总论,分析评论他的五个主要概念;之后的三章分论他的三部专著;第5章评论一本他写给高中学生阅读的文明史;第6、第7两章分析他的两本论文集;最后一章综述他的写作体裁。三篇附录分别评论他的两本较次要的书,以及两本关于他的传记(这是了解他的生平、写作经验、学术行政的重要解说)。 在架构设计上,本书是属于“显微镜”式的写法(可以称为剖析),只限于布罗代尔的著作之内,分析的是布罗代尔的论述逻辑与洞察,不涉及他和法国史学传统或与历史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那是“广角镜”式的写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他的两本传记内,或从本书引用的书目中找到许多相关文献。 布罗代尔史学概念的一个特色,是把时间和空间这两种要素融合在一起,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像他一样,用一组概念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应用在史料上得出新的历史视角。在时间方面,他提出具有长中短三种层次的历史时段说,这种历史时间观有两项意义:(1)把不同速度、不同节奏的时段叠放在一起,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线性时间观;(2)三种不同时段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存在着有机的关联。在空间方面他提出“经济世界”的概念,打破了过去以政治和文化为藩篱的界定方式,而以一个经济交换体系为分析的单位。更重要的,是他在这四个概念之上,再提出一个具有统摄整合功能的概念:总体史。布罗代尔根据这一组具有五种概念的分析工具,对历史现象做出立体式的三维剖析(时间、空间、总体性)。 布罗代尔对史学概念的运用,在手法上和一般的标准程序很不相同。他不是对某项概念先给出明确的定义,说明它的性质与所需具备的要素,然后用不同的历史素材来检验。相反地,他是先有一个大略模糊的念头,当他把这些想法应用到不同的题材时,从中再得出新的可能性。所以他的史学概念是活的,是在变化的,随时可以产生变异体,因此在本质上不需要,也无法提出严谨的定义。布罗代尔认为这种不下定义的概念,反而更有助于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做历史构图,而不是做切入性的剖析。
目录:
第1章 主要概念 1.1 前言/1 1.2 长时段、中时段(趋势变动)、短时段(事件)/4 1.3 经济世界/13 1.4 总体史/20 1.5 结论/25 第2章 《地中海》(1949) 2.1 架构/28 2.2 体裁/29 2.3 学界评价/32 2.4 经济诠释/33 2.5 结论/37 第3章 《资本主义》(1979) 3.1 架构与内容/39 3.2 综合评论/45 3.3 总结/49 第4章 《法国史》(1986) 4.1 设定/50 4.2 架构/51 4.3 困惑/55 4.4 启发/61 4.5 评价/63 第5章 《文明的文法》(1963) 5.1 内容/64 5.2 文明史有文法吗?/65 5.3 文明史与时势解说/68 5.4 高中程度的文明史?/69 5.5 对中国文明的理解/71 5.6 结论/72 第6章 《历史论文集Ⅰ》(1969) 6.1 个别评论/73 6.2 综述/80 6.3 对中译本的观察/82 第7章 《历史论文集Ⅱ》(1990) 7.1 内容/84 7.2 七十自述/85 7.3 欧洲物价史/87 7.4 两篇西班牙国王的传记/89 7.5 托克维尔的《回忆录》序言/90 7.6 结论/91 第8章 写作风格 8.1 史观与架构/92 8.2 文体与风格/94 8.3 批评/97 附录1 意大利模式(1974)/99 附录2 地中海的回忆(1996,1998)/105 附录3 两本传记(1995)/111 延伸阅读/117 参考书目/119 索引/1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