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作者简介: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1938年6月16日出生于纽约州洛克坡特,洛克坡特是伊利运河上的一个港口,伊利运河开挖于19世纪初,它把伊利湖同大西洋连接了起来,但未过多久,由于铁路的兴起,这条运河和河上的港口都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成为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经济很不景气。奥茨许多小说中的“伊甸县”就是以她的这个家乡为背景的。她父亲是信天主教的爱尔兰后裔,一个穷工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母亲是个农民的女儿,家境也很贫寒。奥茨年幼时在外祖父的农场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她自称那是“非常悲惨的日子”。她从小就熟悉美国下层群众,包括农民和城市工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为她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奥茨最初接受教育是在家乡,她进的是所谓“一个房间学校”,即校舍十分简陋的平民学校,所有的师生挤在一两个房间里。不过就在这里,奥茨开始显示出她的文学才华:她喜欢编故事,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还自己设计封面,把这些故事装订和保存起来。到十二岁时,她学会了打字,写故事就更方便了,她的故事也越编越长、越编越复杂。这是奥茨最初的文学活动,也奠定了她一生事业的基础。 中学毕业以后,奥茨进了西拉克斯大学英文系,这所大学位于纽约州中部的西拉克斯市,这所小城里有好几所大学和博物馆,可以说是纽约州的一个教育和文化中心,这里工业也相当发达,早在17世纪就发现了盐井,兴起了制盐工业,这一行业衰败以后,出现了汽车零件、电器产品等新兴行业,在这样的环境里,奥茨进一步熟悉了工人阶级。在大学里,奥茨对写作的兴趣更浓厚了,写作似乎成了她生命的一个部分,1959年她正式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在旧世界中》,这个短篇小说使她获得了《小姐》杂志颁发的“大学小说奖”,这是她一生获得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奖励中的第一个。这一时期,她也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古典作家,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等现代作家都是她所喜爱的,从他们的作品里她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她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1960年奥茨从西拉克斯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她当选为BK成员,在毕业典礼上还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向母校致告别词,这是她终生的荣耀。离开西拉克斯大学,奥茨去了威斯康星大学英语系继续学习,在那里她认识了雷蒙德·J·史密斯,两人结了婚。1961年奥茨在这所著名学府获得硕士学位,随即夫妇一道去了南方的得克萨斯州,奥茨在休斯顿的拉伊斯大学攻读英语博士学位。但同年她放弃了学业,应聘去底特律大学,在那里教英语,先后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工作了六年。底特律有一百多万人口,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最早就在这里开始他的事业,后来又有一批汽车工业的巨头来这里安营扎寨,底特律成为“世界汽车之都”,在这个美国第六大城市里,奥茨进一步观察和了解了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1967年7月底特律发生种族骚乱,造成数人死亡,多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一亿五千万美元。这是美国战后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中的一个插曲,奥茨把它写入她的代表作《他们》。 从1967年起,奥茨和丈夫去了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的温莎大学讲学,在那里待了十年,这一期间,她除了继续写小说外,也写诗歌和戏剧,并进行广泛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她还同丈夫一道创办了杂志《安大略评论》。 1978年奥茨应聘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创作工程”,此后一直是该校的专业作家。由于长期在大学工作,她也熟悉了美国的知识分子,70年代以后,她的作品里就比较多地写到高级知识分子。 奥茨是个极其勤奋和多产的作家,到目前为止,她至少出版了十七部长篇小说、二十五部短篇小说集、十一部诗集、三部文学评论集和几十篇评论文章,她还写过六部戏剧在纽约百老汇上演,写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本。奥茨在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获得过多种奖励:1966年和1968年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1967年获得古金汉姆研究基金,1967年和1970年两次获得欧·亨利奖,1970年《他们》获得国家图书奖。她还于197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奥茨最大的成就就在于长篇小说,她始终关注美国的现实问题,她的长篇表现了相当广泛的社会生活面,如《人间乐园》(1967)、《他们》(1969)、《奇境》(1971)、《任你摆布》(1973)、《刺客》(1975)、《查尔德伍德》(1976)、《早晨的儿子》(1978)、《贝尔弗勒》(1980)等,《他们》是她前期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她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的一部力作,出版后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本书通过对温德尔一家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三十到六十年代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善良而浅薄的洛雷塔几经生活的打击,变得麻木不仁,逆来顺受。大儿子朱尔斯早年离家,在社会底层挣扎,结果遭枪击几乎丧命。女儿莫琳为钱卖身,后来嫁给一个已有三个孩子的男人,变得冷漠而自私。小说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展示了美国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掩盖下矛盾,颓废和罪恶的一面
目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