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

作者: 李桂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5-5-1

价格: 72.00

ISBN: 9787108051981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李桂奎,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与理论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各一项;出版《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叙事比较》、《元明小说叙事形态与物欲世态》、《中国小说写人学》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2012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内容简介:

为突破当下写人研究的困境,本书力求运用跨文化、跨学科、跨文类、跨文本等“跨界”研究方法,通过对以传统小说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及相应评点理论的阐释、还原、整合和绎解,构建一套“中国写人学”体系,以分别使之与姹紫嫣红的中外“叙事研究”争奇斗妍。全书大致分为“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拟剧维度与角色阐释”三卷,近50万字: 卷一《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从中国写人理论的古今演变说起,在盘点中国“写人”理论资源及其发展变迁基础上,论述了当下强化写人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构建“中国写人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案,即以传统“形神”相对论观念为构架。继而,从“跨文化”视角,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探讨了中国文学偏重写人、长于写人的优势;接下去,重点探讨了作为写人重要载体的传统小说之批评特征,论述了其“跨学科”和“跨文类”等“跨界”批评性质,进而提炼总结出“拟画批评”与“拟剧批评”两大特质。尤其是,将另一个长期被忽略了的写人范畴——“态”引入现代写人理论,探讨了其兼具“画论”与“剧论”性质。这样,既可以平衡“形”与“神”的关系,又有助于纠正过于重“形”或过于重“神”的偏颇。总之,三位一体的“形”、“神”、“态”范畴及其相关命题是“中国写人理论体系”(“中国写人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卷二《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以传统“画论”为逻辑起点,依据南朝谢赫关于绘画的“六法论”等文艺理论观念,从“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曲尽其态”、 “活画性情”、“心态外化”、“经营位置”等几个层面对中国文学写人之道与写人之技进行“拟画批评”;同时,注意从“文本修辞”与“跨界修辞”视角解读每个层面所包涵的写人规范和规程。其中,“应物象形”基于神话原型思维以及后来的“天人合一”以及“取象比类”等文化传统,后起相学的“以物拟人”解释方式也对后世小说人物的“应物象形”具有推波助澜作用。与“应物象形”相辅相成,“随类赋彩”主要基于根深蒂固的“五色象征”文化传统。在“曲尽其态”方面,注重探讨人物行为动作的速度和幅度描写这些通向“传神”的重要诀窍。“性情活画”是写人修辞的进一步延伸和打开。在古代小说中,人们常对“气性”采取“二元”表达法,即“急缓”、“狂狷”相对照展现,而性气的“快慢”以及“大小”、“好坏”等情绪变化的幅度决定着人物的行为方式和言语态度。在“传情”问题上,人们首先是采取“七情”术语告白,同时采取夸饰性笔墨进行,还善于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将人之“七情”外化为“形”与“色”,使之带有直观色彩。“心态外化”往往按照传统“恒变”、“善恶”评判法则、“粗细”“宽窄”考量规则等法则进行。至于小说写人中的“位置经营”方略,自然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小说写人常把所写对象与“文本内外人物作比”。另外,外貌形色的比照映现也是小说写人一技。 卷三《拟剧维度与角色阐释》部分以“拟剧批评”为基础,运用当下相互关联的“角色”、“性别”等理论方法,重在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写人文本之“角色功能”与“性别意蕴”。从“捉貌开相”、“因人设色”、“姿态追摄”、“语求肖似”、“代人立心”、“言中性情”等层面,分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写人规程和方法,尤其重点阐释了基于传统文化的角色塑造及性别摹绘等一系列问题。在“性别角色”探讨中,注意结合传统“阴阳”、“刚柔”学说,挖掘不同层面写人文本的性别寓意。“态”这一范畴一开始就多被用来描写女性的美丽容貌,后来在《闲情偶寄》中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文论范畴。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学人物的姿态设计常常与戏剧动作程式设计互渗。在具体论述男女描写的性别差异时,注意从传统文化观念,乃至传统俗语生发命题,如论男女情感描写,扣紧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痴情女子薄情郎”、“男儿有泪不轻弹”、“千金难买美人笑”等古语展开论述;论男女心态描写,抓取了“男狂女羞”、“夫惧妻妒”、“多疑男子性,最毒妇人心”等错位性的民族伦理心理来比较分析;论男女脾气描写,分别从“火气”与“水性”、“训教”与“撒泼”、“大脾气”与“小性子”等层面立意。关于“写心”问题,更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小说“诚于内,形于外”等特点,并剥离出与西方文论观念判然有别的“传情”、“状性”等话语,而不再用“心理描写”之类的套话。即使在具体用语上,也注意了中国化,例如不去搬弄“反讽”等西方文论的译语,而使用更准确到位的“曲笔”、“阳秋之笔”等术语。 本书既注意话语还原,又注意理论创新;既注意文本分析,又注意文化阐释,期望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本及相应评点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应用,唤起人们关于写人研究的热情,使之与形形色色的叙事研究形成交相辉映的烛照,从而构建一套新式的中国写人理论体系。

目录:

序................................................................1
引论 中国文学写人研究期待突围.......................... ........ 1
卷一 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
第一章 中国写人理论“纵横”通览................................ 25
第二章 中国写人论评“跨界”审视................................... 55
第三章 中国小说写人“拟画”批评....................................79
第四章 中国小说写人“拟剧”批评...................................129
第五章 态:中国写人理论的另一台柱.............................166
卷二 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
第一章 应物象形.......................... ...................189
第二章 随类赋彩........................ .......................219
第三章 曲尽其态...................... ...... ....................259
第四章 活画性情...................... ...... ....................286
第五章 心态外化...................... ...... ......................327
第六章 经营位置.............................. .....................355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2-21 9.1k
长安的荔枝
2024-12-21 4.5k

评论

2024-04-26 18:57:09
书虫阿飞发表
这本书《中国小说写人研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系统性强。它把中国传统写人理论和西方叙事研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写人学”体系。从“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到“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再到“拟剧维度与角色阐释”,作者以一种跨学科、跨文类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写人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阐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2024-04-26 18:57:09
爱读书的喵发表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中国小说中的写人技巧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提出的“拟画批评”和“拟剧批评”两个概念非常有启发性,让我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通过对“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曲尽其态”等写人技法的细致分析,本书让我领悟到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写人艺术不仅重在刻画人物的外形和性格,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2024-04-26 18:57:09
文学青年发表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一书是一部扎实的学术著作。作者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了中国传统写人理论和西方叙事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写人学”体系。本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文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小说写人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大量古代小说文本的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小说中“以形写神”、“以情传神”、“以态传神”等写人技巧的精妙之处,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写人艺术提供了宝贵的 insights。
2024-04-26 18:57:09
一本书痴发表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是一本视野开阔、立意新颖之作。作者打破了传统写人研究的局限,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类的视角切入,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写人学”体系。本书将传统“画论”和“剧论”融会贯通,提出了“拟画批评”和“拟剧批评”两个写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全新途径。通过对大量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小说写人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令人大开眼界。
2024-04-26 18:57:09
老书虫发表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一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作者不仅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写人,更结合了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小说写人艺术的 全景 图。通过对“形神态”三者关系的深入探讨,作者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写人理论体系,既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书中对大量古代小说文本的精彩分析,更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小说中写人艺术的精妙绝伦。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