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虚无

作者: [法] 让-保尔·萨特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1997-7

价格: 29.80元

ISBN: 9787108006271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以他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曾风靡欧美,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标志着萨特独特的哲学大厦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已包容在这部洋洋洒洒,既天才横溢又有些冗长的著作中。这部书提出的新颖观点使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与海德格尔、尼采、基尔凯郭尔迥然有别。这是一部具有原创价值的著作,与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一起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柱石。 法国的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和德国严谨、重思辨的学风截然不同。法国的哲学著作更带有艺术气息,它们往往十分浪漫和抒情。大哲学家如柏格森和萨特就因其文学成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其它的文学创作有:《墙》、《苍蝇》、《自由之路》、《魔鬼与上帝》。 萨特是个具有强烈个性的思想家,从小由于失去父亲的慈爱,变得性格孤僻。他其貌不扬,目光斜视,但是颇受女性的仰慕。他和波伏娃及奥尔加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新式家庭,常被后人谈论。他治学无比勤奋,为了保持创造力,他不惜损害健康,经常口含兴奋剂而从事写作。从30年代起,萨特一直就是一个社会的反抗者,因而被西方人士称为一个“不断地以个人的名义和人们自由的名义向现代世界提出抗议,想恢复人的价值”的哲学家。1964年萨特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一向拒绝官方的任何奖励。很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逆潮流的人,在其死后,竟然被称为“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说:“萨特的逝世使我们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

内容简介: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做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萨特对自由简直是着了魔的,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爆发了,神明对这个人就无能为力了。”这些响亮的口号不难想象在战后,一片价值废墟之上,是如何振聋发惯了。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必须面对他人。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我们的意识多样性。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使我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 《恶心》是萨特最喜爱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萨特突然发现了“恶心”这种人类普遍共有的心情。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一下子被打开了。里面的主人公洛根丁原来对自己的存在、对外部世界没有什么清醒的认识。但突然有一天,他感到浑身不适,开始了恶心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恶心是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荒谬感而生发的生理反应。萨特说,人只要认识自己的存在,就永远会有恶心感。萨特在战争期间有10个月的时间被关押在纳粹贝尔森集中营,他的荒谬、恶心、虚无的体验都是贝尔森给他的。 萨特在战后走出了书斋,积极推行社会主义学说,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改变了萨特的态度。70年代之后,萨特的影响逐渐被福科、德里达等解构主义哲学家代替。

目录:

目录 导言 对存在的探索 一、现象的观念 二、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 三、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 四、被感知物的存在 五、本体论证明 六 自在的存在 第一卷 虚无的问题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一、考问 二、否定 三、虚无的辩证法概念 四、虚无的现象学概念 五、虚无的起源 第二章 自欺 一、自欺和说谎 二、自欺的行为 三、自欺的“相信’ 第二卷 自为的存在 第一章 自为的直接结构 一、面对自我的在场 二、自为的人为性 三、自为和价值的存在 四、自为和可能的存在 五、自我和自我性的圈子 第二章 时间性 一、三维时间的现象学 二、时间性的本体论 三、原始的时间性和心理的时间性:反思 第三章 超越性 一、作为自为与自在关系类型的认识 二、作为否定的规定 四、世界的时间 五、认识 第三卷 为他 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一、难题 二、唯我论的障碍 三、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 四、注视 第二章 身体 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身体:人为性 二、为他的身体 三、身体的本体论第三维 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一、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爱、语言、受虐色情狂 二、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憎恨、性 虐待狂 三、“共在”(mitsein)和“我们’ 第四卷 拥有、作为和存在 第一章 存在与作为:自由 一、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 二、自由和人为性:处境 三、自由与责任 第二章 作为和拥有 一、存在的精神分析法 二、作为和拥有:占有 三、论揭示了存在的性质 结论 一、自在和自为:形而上学概要 二、道德的前景 附录:译后记 修订版说明 萨特生平、著作年表 主要术语译名对照表(法―汉)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1-13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1-14 4.3k

评论

2024-04-27 14:07:11
沉默的羔羊发表
存在与虚无,一部撼动人类思想的巨著。萨特用犀利的笔触,细腻地剖析了人的存在、自由、虚无和他人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是无限的,但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人对我们的存在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我们无法逃离他人,也无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存在。
2024-04-27 14:07:11
夜猫子发表
萨特的这部存在主义巅峰之作,既令人惊叹,又令人不安。萨特以哲学家的眼光,深入探讨了人的存在、虚无和自由。他认为,人类在生来之前没有任何本质,我们的本质是由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塑造的。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哲学中先验本质和普遍道德的概念,把自由的重担放在了每个个体的身上。
2024-04-27 14:07:11
笔落惊风发表
存在与虚无是一部思想的盛宴,萨特用笔触如刀,将人类存在中那些最深邃的矛盾与悖论赤裸裸地摊开在我们面前。他认为,人是一个被抛入世界的存在,面对着虚无的深渊。我们的存在不是由神或本质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塑造的。这一思想让人既兴奋又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存在负有终极责任。
2024-04-27 14:07:11
沧海一粟发表
萨特是我读过的最深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与虚无彻底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我们通过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这一思想赋予了我们无比的自由,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责任。我们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无法将责任推卸给神或他人。
2024-04-27 14:07:11
微风细雨发表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存在主义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一本改变历史进程的书。萨特在书中提出,人的存在不是由本质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创造的。这一思想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自由和责任的深刻思考,对战后西方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