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骚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对屈骚作品作了文本的综合研究,下编探讨了屈骚精神的形成背景。作者认为,屈原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理性精神――其所表现的对自我与社会双重固持的品格是屈骚精神的基点,这一基点最为本质的反映了人类于自我于社会的精神需求。这是我们对屈骚精神反思所得到的启示。
目录:
序/王运熙 导论――屈骚精神研究的历史反思及本文研究之方法 上编 屈骚精神的作品综合研究 第一章 《离骚》――屈子精神基点的追寻 一、首八句――屈子对自我的认知 二、认知与实践的结合 三、与女�、重华的二次对话 ――屈子第一次的精神驳难 四、上叩帝阍、下求佚女――寻求实现的精神追寻 五、灵氛占卜巫成降神――屈子的二次精神驳难 六、长诗的结构与屈骚精神之关系 七结语 第二章 〈仇章》――屈子一生情感与精神的实录 一、《九章》时地与屈子精神 二、《橘颂》――屈子青年时的自我期许 三、《惜诵》――“惜诵”与“发愤抒情 四、《抽思》、《思美人》――流放汉北时的情感张力 五、《哀毁》――“哀己”与“哀国”的双重。情感表白 六、《涉江》――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七、《惜往日》、《悲回风》、《怀沙》 ――屈子的临绝之音 第三章 《卜居〉、《渔父》――屈子的精神困境与 精神固守 一、《卜居》、《渔父》的文体、著作权及作年 二、《卜居》――屈子精神困境的揭示 三、《渔父》――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 四、《卜居》、《渔父》的对话体体制 第四章 《天问》――屈子的天人之思 一、对物质自然之天的疑问 二、对运命人格之天的疑问 三、对楚国国运的担忧 四、结语 第五章 《九歌》――对神的认知方式与屈骚精神 一、屈子改作《九歌》说与探视《九歌》的途径 二、《九歌》巫祭形式下对神的认知方式 三、屈骚精神与《九歌》对神的认知方式 下编 屈骚精神生成的文化背景 第六章 楚文化的特征及兴盛的原因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楚文化的精神气质 第七章 西周至春秋中期楚民族精神气质的形成 一、楚民族理性与个性兼融的精神气质――来自楚 民族与自然和社会的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动态观照 二、楚国的政治思想与法制思想――“不从周”精神 特质的外在显现 三、楚国的制度文化――令尹(官制)与县制的楚文化 精神 四、楚庄王的霸业与楚国的出路一一楚民族政治理 性与民族个性精神的双重提升 第八章 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楚民族精神提升的失败 一、楚灵王“得天下”之心――对楚民族政治理性的一 种消解 二、悼王时吴起变法的失败――楚贵族政治的积弊难 返,楚民族精神提升失败的一种折射 三、悼王之后楚国的内忧与外患――楚国精神景象 的江河日下 第九章 屈骚精神生成的文化合力 一、楚民族精神特质的双向潜流与屈骚精神基点 的形成 二、战国时代的政治文化对屈骚精神形成的影响 三、文化合力产生的支点――屈子对南北文化与 诸子思想的创造性接受 第十章 屈骚精神形成的文化哲学背景 一、商周之际宗教的延续与变革 二、春秋战国天人相合的主体张扬与消解 三、春秋战国天人相分的“自力”特征 余论――屈骚精神作为一种范型对后代的影响 一、屈骚精神的范型意义 二、屈骚精神作为范型对后代的影响 附录 汉代记载屈原生平事迹考论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后 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