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知情录(一)
作者简介:
尹家民:军人,诗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早年写诗与评论,后以纪实、传记文学为主,因创作陈赓、黄镇、张国华、陶勇等多部将帅传记文学作品而成名。“黄埔系列”和“红墙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已在海内外出版《陈赓大将》、《将军不辱使命》(黄镇传),《舰队司令生死传奇》(陶勇传)、《谁为中国声辩》、《百将之夜》、《家民纪实文学.》(七卷本)、《红墙见证录》(三卷本)等纪实作品四十余部,另有《心融进蔚蓝》诗集一部。
内容简介:
《红墙知情录1:新中国的风雨历程》内容简介:同首共和国往事:开国轶事,建设波折,“文革”风雨,两岸风云,改革航程,外交秘闻,无不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这期间,红墙内的共和围决策者们深为人们瞩目。他们放眼寰宇,权衡利弊,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决策,从而改变历史的航向。 《红墙知情录1: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作为《红墙见征录》的姊妹篇,以亲历者的口述,知情者的笔录,平实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决策的幕后故事,重大时刻的动人细节。领袖的风姿,战将的风采,一一呈现。 三峡,领袖的焦虑与梦想 毛泽东给“安亭事件”定了性; “文革”写作组:个集体写作的特殊年代; “打倒陶铸'的口号,让毛泽东第一次对中央文革发了脾气; 铁路混乱使周恩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邓小平强调:不要把“批邓”作为考察干部的标准。
目录:
第一章 领袖们治水如打仗 十三陵水库劳动的象征意义 毛泽东批转报告给周恩来,要根治淮河 毛泽东走在黄河大堤上 周恩来三上三门峡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毛、周合力,荆江分洪 三峡,领袖的焦虑与梦想 “两个冤家”聚首南宁会议 在毛泽东关注、周恩来踏勘的中堡岛上第二章 共和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始末 “狂热”之后,共和国面临空前饥饿 毛泽东首次承认“大跃进”错误,中央决心“转入主动” 赫鲁晓夫突然撤走专家,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李富春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调整初露成效第三章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缘由 毛泽东“三线”构想的深层原因 “三线”建设最初在高层有过分歧. 实施过程艰难而漫长第四章 毛泽东为何几度与陈毅谈古论今? 黄花塘事件后,毛泽东让陈毅读读《李白成》 高饶事件后,毛泽东同陈毅谈起《聊斋志异》的妙处,结论是“路遥知 马力,事久见人心” 毛泽东在游泳池旁讲《三国》中的小字辈,希望陈毅这个新外长能“破 除迷信”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讲了《史记》中的若干篇童。陈毅又敢讲话了第五章 “安亭事件":张春桥的一场政治赌博 安亭事起,周恩来备感工交系统空前的压力 张春桥成功的政治赌博 张春桥也曾担心“坐班房” 王洪文同样在“安亭事件”中捞到政治资本 陶铸、陈丕显、曹荻秋因“安亭事件”而落难 毛泽东给“安亭事件”定了性第六章 江青三上庐山的“无限风光” 江青坐飞机,一爱睡觉二爱打牌 一张庐山《仙人洞》,预示着江青的“无限风光” 借助庐山一战,江青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第七章 “文革"重灾之下的昆明军区 阎红彦曾被冤枉十多年,对“文革”仍不能理解 阎红彦坚持说真话不揭邓小平,很快上了“修正主义分子”黑名单 秦基伟指派王银山保护阎红彦的安全,省委书记赵健民挺身而出 陈伯达在电话里威逼,阁红彦至死留下遗书 康生将赵健民当场逮捕,进而将陈康副司令员打成“滇挺”的总司令 秦基伟被周恩来派飞机接到北京,仍未逃脱被造反派搞了“喷气式” 毛泽东要谭甫仁不做“吴三桂”,谭如日中天时却神秘遇害第八章 黄永胜秘书“揭发信”事件 从乞丐到地主狗崽子。磨难从一开始便伴随着他 从大学生到军区司令员和总参谋长的秘书,幸运中隐藏着灾祸 温玉成将军为何在晚年常说:“我对不起李必达秘书。” 黄永胜、江青一口咬定“李必达不是好人” 他立志用一生的经历证实自己第九章 林彪事件在世界引起的反响 林彪事件始终吸引着世人 毛泽东遭受最沉重的打击,健康迅速恶化 林彪坠地引起的波动,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爆炸 澳大利亚年轻记者穷追不舍,终于解开了林彪之死的内幕 解密的基辛格档案证实了一些史实第十章 梁效、罗思鼎其“人"其事 “文革”写作组:一个集体写作的特殊年代 丁学雷、罗思鼎反戈一击,投靠张、姚 梁效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梁效最辉煌的“成就”是“批林批孔”,大搞影射史学 罗思鼎的头头都认为他们所干的事。说出去要杀头 邓小平成为他们攻击的又一个目标 被历史定罪的“文革”写作组第十一章 毛泽东与中央文革小组兴亡 毛泽东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中央文革主要成员的入选,多与毛泽东曾经赏识过有关 “打倒陶铸”的口号,让毛泽东第一次对中央文革发了脾气 所谓的“二月逆流”。毛泽东维护了中央文革的地位 成立“上海人民公社”。张、姚没有摸清毛泽东的意向 “揪军内一小撮”,王、关、戚从毛泽东眼前消失第十二章 周恩来与铁道部部长在动乱岁月 铁路混乱使周恩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转折点是上海的“安亭事件” 连周恩来都找不到铁道部部长了 周恩来叮嘱护送的战士:“不准进家揪人。” 周恩来按毛泽东的批示,借题发挥第十三章 邓小平重整文化部 邓小平“旧部”出任文化部新领导 七个字的批示改变了一个剧院的命运 邓小平强调:不要把“批邓”作为考察干部的标准 邓小平亲临文代会,倡导“二为”方针第十四章 她卷入了“红都女皇事件" 外交家:外事可为,家事难当 风暴来临。夫妻天各一方 最引人注目的两件事:基辛格访华和“红都女皇事件” 最老的大使和第一个专职大使夫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