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作者简介:
顾彬1945年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是德国著名汉学家、诗人和翻译家。顾彬于1966年起学习神学,之后又转学汉学,兼修哲学、日耳曼学及日本学,并于1973年以《论杜牧的抒情诗》一书获波鸿鲁尔大学博士学位。1981年他在柏林自由大学以《空山——中国文人自然观之发展》一书获得教授资格。自1995年起,顾彬出任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至今。顾彬的研究领域以中国古典艾学、现当代文学“及中国思想史为主,著述、译作顿丰。他以中文也版的著作有:《中国文人的自然观》(1990)和《关于异的研究》(1997)他同时担任《袖珍汉学》和《东方·方向》两份重要德文汉学/亚洲学期刊的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侧重从思想史角度勾勒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变史,涉及中国现代性发生的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形象和现实的紧张关系。在作者看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心形象是作为“病人”的中国,但过度沉溺于此形象则是主体放弃自律的表现,鲁迅等作家的伟大恰在于同一切时代幻像都清醒地保持了距离,代表着一种倔强的理性反思精神。
目录:
前言第一章 现代前夜的中国文学 一 导论:语言和国家形成 二 从传统到现代:世纪之交的文学第二章 民国时期(1912-1949)文学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1915-1927) (一)“五四”运动(1915-1925) (二)救赎的文学:鲁迅(1881-1936)和《呐喊》 (三)自我救赎的文学:郭沫若(1892-1978)和《女神》 (四)文学和自怜的激情:郁达夫(1896-1945) (五)新文学:先驱者和体裁,组织和形式 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1928-1937) (一)小说家 (二)海派作家 (三)现代主义诗歌 (四)散文 (五)戏剧 三 文学的激进化(1937-1949) (一)战争,城市和后方 (二)延安:毛泽东文艺思想和文学实践 (三)文人文学第三章 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国家、个人和地域 引言 一 从边缘看中国文学:台湾、香港和澳门 二 从中心看中国文学 三 文学的组织形式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