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戏曲史年谱
内容简介:
《民国戏曲史年谱1912-1949》内容简介:中华民国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近代”与“当代”衔接,是与当代艺术家最为“亲近”的历史时期,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结束,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经历了由“旧戏”向“新戏”、“封建戏”向“文明戏”的转折;在表演主体戏曲艺人方面,经历了由“戏子”向“艺员”、“民间艺人”向“表演艺术家”的转化。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具有承前启后和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演进期,它为新中国初期传统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和更彻底地摆脱封建主义文化羁绊和消极影响,奠定了继续建构的基石,拓展了更大范围再现、演绎社会生活的艺术空间。
目录:
序 民国元年 (1912年 壬子年) 民国二年 (1913年 癸丑年) 民国三年 (1914年 甲寅年) 民国四年 (1915年 乙卯年) 民国五年 (1916年 丙辰年) 民国六年 (1917年 丁巳年) 民国七年 (1918年 戊午年) 民国八年 (1919年 己未年) 民国九年 (1920年 庚申年) 民国十年 (1921年 辛酉年) 民国十一年 (1922年 壬戌年) 民国十二年 (1923年 癸亥年) 民国十三年 (1924年 甲子年) 民国十四年 (1925年 乙丑年) 民国十五年 (1926年 丙寅年) 民国十六年 (1927年 丁卯年) 民国十七年 (1928年 戊辰年)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己巳年) 民国十九年 (1930年 庚午年) 民国二十年 (1931年 辛未年)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 壬申年) 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癸酉年) 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 甲戌年) 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 乙亥年)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 丙子年)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丁丑年)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戊寅年)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 己卯年) 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庚辰年) 民国三十年 (1941年 辛巳年)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 壬午年) 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 癸未年) 民国三十三年 (1944年 甲申年) 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 乙酉年) 民国三十五年 (1946年 丙戌年) 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 丁亥年) 民国三十七年 (1948年 戊子年) 民国三十八年 (1949年 已丑年) 附录一:民国时期戏曲报刊(副刊戏单)一览表 附录二:民国时期出版的重要戏曲书谱 附录三:本书涉及人物索引 附录四:本书涉及戏曲作品索引 附录五:本书涉及戏曲文献索引 附录六:本书涉及演艺机构索引 附录七:本书涉及名词术语索引 附录八:本书编发的图片索引 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