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5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5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经典小品文选集。作者以他天赋的幽默才能,极其雍容的文笔,娓娓讲说他的人生哲学。他力求将中国古代的生活智慧同现代工业文明完美的融合起来,成为一种宜于享用的中产阶级的哲学:旷达、温厚、适度、快乐。幽默是他的哲学精髓。在书中,从人类观念,人生态度,直到种种的具体问题,如婚恋、家庭、日常生活、大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享受,无论巨细,都有着酣畅的议论,切当的批评,哲趣的感悟。古今杂糅、说东道西、引经据典、亦庄亦谐,具有酣畅的围炉闲话的风致,充分显示了性灵小品的魔力。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顺乎本真,便心与物游。 当你读到一个人的作品,本能地接受了它,同时感到格外兴奋的话,那位作者我想应是林老所说的你的精神的亲属了。这种兴奋难以言表,但绝不亚于得到一张旅游北欧的机票时的手舞足蹈,也绝不亚于捧着刚授予的优秀学生授章的爱不释手…… 文字在林老手中找到了它可以表现无比可爱的舞台。 一杯茶、一本书、一段音乐、一个午后、一种享受……同时脑中的角落里,淡淡地隐藏了对物欲锱铢必较而和文字无缘的那些人的怜悯……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年纪已长的语堂先生,站在台北仰德大道居所的窗前,忆往怀昔,或许更能对浮生有着更深入的知晓和洞悉吧。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述甚丰,其中的散文、随笔尤为精彩。他极好地杂糅了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性灵小品,另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赋气质,他的文字便灵性、幽默了。
目录:
代序一 闲适,抑或幽默/1 代序二 风行水上的潇洒/4 第一篇 退思昔往 童年/3 乡村的基督教/10 在学校的生活/13 宗教/18 游学之年/19 由北平到汉口/21 无穷的追求/22 第二篇 闲适生活 童仆阿芳/27 我的旅行/29 临别赠言/33 初到美国/37 海外通信/41 美国人/43 我居纽约/47 我爱美国的什么/50 英国人与中国人/54 中国人与日本人/63 第三篇 追忆旧梦 与西洋的早期接触/73 圣约翰大学/77 哈佛大学/81 法国乐魁索城/85 殷内镇和莱比锡大学/87 论幽默/90 三十年代/92 论美国/97 人生自然的节奏/103 第四篇 世事感言 一个素食者的自白/109 我搬家的原因/111 萧伯纳一席谈/114 我怎样过除夕/116 我喜欢同女子讲话/120 乞丐/122 遗老/124 挖金姑娘/127 第五篇 予之信仰 大旅行的开始/133 人的灵性问题/151 信念/158 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160 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173 第六篇 故园春秋 动人的北京/179 上海颂/185 杭州的寺僧/187 家园之春/190 安徽之行/194 说北平/196 第七篇 文章掌故 太平人的寂寞/203 草泽入大荒/205 孩子三周了/207 有味的小品文/208 品茗供花也为文/211 灵感的源流/214 木兰的境遇/218 千古谁识苏东坡/221 无所不谈/224 第八篇 娇女喁语 父亲的素描/229 自然的态度/231 癖好/232 溶蜡游戏/233 半夜吃零食/234 泥马/235 牛肉汤味道挺好/236 著书的景象/237 他们之间/238 大小老鼠/239 家中的唱歌/242 演讲的气概/2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