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作者: 半藤一利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价格: 24.90元

ISBN: 9787229004453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半藤一利,日本“昭和史著作第一人”。 193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1953年,从东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出版社。历任《周刊文春》、《文艺春秋》杂志主编、专务董事、出版社顾问等职。创作了包括《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圣断——昭和天皇与铃木贯太郎》、《莱特岛海战》、《珍珠港的一天》、《日本宪法200天》、《荷风的战后》、《昭和史》(全二卷)在内数十部作品。 1993年,作品《漱石老师》获第12届新田次郎文学奖。 1998年,作品《诺们罕之夏》获第7届山本七平奖。

内容简介: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讲述了:这一天宣告着人类史上最大的悲剧终于结束……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接着,苏联红军挺进满洲(中国东北),日本帝国的“荣光”已是夕阳残照……1945年8月15日中午12:00以前的24小时,围绕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发布向美、英、苏、中四国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所发生的种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和无法想象的未来,政坛、军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现和行为选择,终战程序执行的争议和变数,终战诏书表述的含混与刻意回避,航空队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陆军省少壮派军官的决死兵变……一切都是为了保存国体,一场喧嚣终归沉寂。

目录:

序章 十四日正午—下午一点 “从我的尸体上跨过去。”——阿南陆相 下午一点—两点 “决定录音广播。”——下村总裁 下午两点—三点 “军队将自己负责解决一切问题。”——米内海相 下午三点—四点 “重蹈永田铁山的覆辙。”——田中军司令官 下午四点—五点 “反正明天都是一死。”——井田中佐 下午五点—六点 “近卫师团有险恶的计划。”——近卫公爵 下午六点—七点 “关键时刻,必须要慎重。”——莲沼武官长 下午七点—八点 “军方的决定没有任何内幕。”——荒尾军事课长 晚上八点—九点 “下官坚决战斗到底。”——小园司令 晚上九点—十点 “给我写师团的命令。”——芳贺联队长 晚上十点—十一点 “没有杀人的决心,就不能成功。” ——畑中少佐 深夜十一点—十二点 “无论如何,一切都平安结束了。” ——东乡外相 十五日零时—凌晨一点 “你们还算是男人吗?”——佐佐木大尉 凌晨一点—两点 “你想让东部军怎么样?”——高岛参谋长 凌晨两点—三点 “和二二六事件时一样啊。” ——石渡宫相 凌晨三点—四点 “事到如今,再闹又有什么用?”——木户内府 凌晨四点—五点 “把我杀了,也无济于事。”——德川侍从 清晨五点—六点 “军队即将进入御文库!”——户田侍从 清晨六点—七点 “朕亲自去把朕的决定解释清楚。”——天皇 清晨七点—八点 “请谨听玉音。”——馆野播音员 上午八点—九点 “从现在开始,就不该由我们老人出场了。”——铃木首相 上午九点—十点 “立即将两人逮捕!”——塚本宪兵中佐 上午十点—十一点 “我现在去广播局。”——加藤局长 上午十一点—正午 “从现在开始,进行重要广播。”——和田播音员 结尾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0-06 8.8k
长安的荔枝
2024-10-06 4k

评论

2024-05-01 22:09:58
书香雅致发表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以历史纪实的手法,生动再现了日本在二战末期的挣扎与抉择。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书中不仅展现了政坛、军界的勾心斗角,也揭示了日本国民在战争末期的迷茫与无助。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二战史著作。
2024-05-01 22:09:58
翱翔九天发表
半藤一利用其细腻的笔触,将日本战败前的24小时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天皇裕仁到基层军官,每个人都在面对历史的巨浪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的回顾,更是一部人性与战争的深刻反思。
2024-05-01 22:09:58
风过林梢发表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让我对日本二战末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所描述的混乱与绝望,让我不禁思考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作者对日本战败前24小时的详细描述,让我仿佛亲历了那段历史,感受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绝望与痛苦。
2024-05-01 22:09:58
海阔天空发表
半藤一利在这本书中以冷静客观的笔触,还原了日本战败前24小时的紧张与混乱。书中没有沉重的说教,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场战争对日本造成的巨大创伤。是一部值得细读并思考的作品。
2024-05-01 22:09:58
高山流水发表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作者以其精湛的叙事功力,將日本战败前的24小时刻画得栩栩如生。书中既有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也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是一部难得的二战历史佳作。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