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颤栗开始
作者简介:
范倍:博士,目前任教于重庆大学。1997年创办并主编诗歌民刊《终点》。译有《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美国独立电影宝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牛津电影研究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剪辑节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等,著有《激越的视野:中国当代青年电影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内容简介:
为了能够与神对话,萨满必须通过狂舞达到麻醉或者颠狂状态,这其间,他们的身体表现出的触电状态,即是范倍诗歌语言所呈现的颤栗,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足以通神的节奏。他白炽般的语言触觉,有着惊人的温度和纯度,在用以抵挡世界复杂、混沌和敌意的同时,他也为此作出了牺牲。抒情、对话、戏剧、反讽等等诸般技巧,都是他掩饰自己的工具。在这些工具的另一端,一个那喀索斯带着微笑,狡黠的审视着我们如何在他的文字迷宫里寻找出口。 ——胡马,诗人 在范倍的诗歌中,我看到了持续的激情:对纯洁的、美好的事物永不间断的、痴迷的、好奇的、孜孜以求的激情。这种激情导致了他的诗歌语言自始至终保持着轻快与快速的飞行,像一颗尖锐的子弹在空气中发出坚决而又轻微的碰撞——而不是摩擦——之声,这声音如此清晰可辨,但却又不容太多的耳朵察觉。这使得他的诗歌中那些对于纯洁与美好的反复赞美与追寻,貌似不显山露水,却又在持之以恒地呈现着它坚定而清澈的光芒。 ——周斌,诗人,评论家,教授 范倍的诗写与他的言语都惜字如金。和朋友们在一起,他总是沉默较多的那一个。认识他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应该是他写作的早期,他的早期作品就给我留下了克制、隐匿和精简的印象。在其近二十年的诗写里,诗歌界虽有一波又一波的喧哗,但是诗人似乎不曾有过动摇,一直持守着这种克制的、隐匿和精简的诗学偏好。如果说克制体现了诗人对于演说和写作的矜持和严肃,那么比许多诗人都较早地倾心于隐匿和精简的表达,则凸显了其对诗歌当代性的超前领悟和自觉。 ——丛文,诗人 范倍是少有的一直敏感于当代性的诗人。从“颤栗”的精彩抒情,到“交谈”的深幽对话,再到颜色诗系列对现实、文化处境的勇敢穿刺,其诗歌写作,展示出一个优秀诗人如何在纷繁的当代新诗进程中有力地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性、有效性。诗人丰厚的学养和语言敏感,助力他对主体意识、语言技艺的深入考量,使其语言实践中的书写模式和文本细节,即使放在多年以后再看,依然具备写作现场的鲜活性和竞争力。 ——哑石,诗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