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3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发表于日本四篇、韩国一篇。
内容简介:
这本《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是从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作者的原则是绝对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现在看来,作者的抉择是成功的。 因此,作者有信心把作者在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堂听课而对此又心向往之的读者。
目录:
修打版引言 第一讲 从“大同”到“小康” 1.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夏娃理论”质疑 2.农业革命: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二讲 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1.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殷墟与甲骨文 3.“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4.解读“封建”的本意 第三讲 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 1.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2.孔子与儒、儒家 3.墨家与法家 4.士与百家争鸣 第四讲 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1.秦始皇: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 2.刘邦:庶民皇帝,布衣将相 3.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第五讲 经学、谶纬、清议、玄学 1.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2.光武中兴与谶纬 3.东汉的清议与太学生运动 4.魏晋风度与玄学 第六讲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1.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2.汉化色彩浓烈的北魏改革 3.门阀政治的东晋南朝 4.隋:统一帝国的再建 第七讲 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 1.从李世民到武则天 2.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3.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 4.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 第八讲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1.开元、天宝时期的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 3.藩镇、宦官、党争 4.五代更迭,十国割据 第九讲 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 1.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3.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4.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第十讲 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1.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2.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 3.儒学熏陶下的孝义之家:“义门” 4.修身齐家:家训与家规的魅力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1.契丹、党项(羌)、女真在北中国的统治 2.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 3.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 4.有蒙古特色的元朝面面观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1.朱元璋:“以重典驭臣下”——胡蓝党案及其他 2.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3.严嵩严世蕃父子 4.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第十三讲 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1.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 2.东林非党论 3.魏忠贤与“阉党”专政 4.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复社的兴衰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1.辉煌与迷惘——郑和下西洋 2.“海禁”与“倭寇” 3.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 4.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1.明清鼎革之际的政局 2.奏销案、科场案、哭庙案 3.帝国的政治体制 4.文化专制与文字狱 第十六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康熙的文治 2.雍正的嗣位与政绩 3.闭关自锁的“天朝” 4.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 附录:原版引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