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

中国行日记

中国行日记

作者: [法]罗兰·巴尔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价格: 32.00元

ISBN: 9787300146218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内容简介: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目录:

第一本日记1974年4月11日4月12日4月14日,星期六 北京星期日,4月14日 北京星期一,4月15日 上海4月15日下午 天气晴朗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4月16日,星期三 上海4月18日,星期四 上海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第二本日记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师范学院1974年4月20日,星期六 南京4月27日,星期日 南京4月22日,星期一从南京到治阳4月23日,星期二 治阳4月24日,星期三 洛阳4月25日,星期四 西安4月26日,星期五 西安第三本日记4月27日,星期五4周28日,星期天 西安-北京4月29日,星期一 北京4月30日,星期二 北京5月7日,星期三 北京5月2日,星期四 北京5月3日,星期五 北京5月4日,星期六 北京第四本日记附件一 主题术语索引附件二 姓名、地名、专有名词索引译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2-18 9.1k
长安的荔枝
2024-12-18 4.5k

评论

2024-05-04 09:18:02
诗意流淌发表
巴尔特以其独特的敏锐视角,带我们领略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风貌。他的日记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碰撞的交响曲。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亲历了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
2024-05-04 09:18:02
书海漫游者发表
《中国行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部文化观察录。巴尔特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中法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他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中国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风貌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2024-05-04 09:18:02
文字狂热发表
巴尔特的日记简洁、精准,却饱含深意。他敏锐捕捉细节,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社会变迁。读他的日记,你会感受到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理解与尊重,以及他对历史的敏锐洞察力。
2024-05-04 09:18:02
阅览成癖发表
《中国行日记》是一部难得的跨文化交流文本。通过巴尔特的视角,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当时的面貌,更看到了一个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体悟。读他的日记,能够让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2024-05-04 09:18:02
知之甚多发表
巴尔特的日记堪称一部历史宝典。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记录了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真实场景。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令人叹为观止。读他的日记,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的巨变。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