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作者简介: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人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目录:
代译序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第一卷 思想继承性问题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 第一章 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第二章 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第二部分 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选择中的折衷主义 第四章 体与用 第五章 “今文经”学派与传统教义 第六章 反动与革命:近代古文经学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传统自我否认中的作用 第八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维护 第九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攻击 第十章 共产主义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中的政治变革 结语 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问题 第一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 第一章 君主制神话的破灭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的基本对立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变 第四章 儒教内部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对暴政的制约 第三部分 张力链条的断裂 第六章 儒教作用:官僚对社会革命无动于衷 第七章 对官僚的思想抨击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天命观的批判 第四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Ⅱ 第九章 时代错误的铸成 结语 日本和中国君主制的神秘性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第一部分 退出历史 第一章 廖平小传:儒教与历史的分离 第二章 围绕井田制的争论 第二部分 走入历史 第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者与历史研究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地位 第三部分 历史的意义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结束语 注释 译后记 再版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