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鲁迅传

鲁迅传

作者: 许寿裳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价格: 32.80元

ISBN: 9787506033947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薷,又作季芾,号上遂,绍兴人。现代著名教育家和传记作家。曾就读于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官费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与鲁迅相识,结成挚友。曾编辑《浙江潮》,后转入东京高等师范读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等职。1946年任台湾省编译馆馆长,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著有《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章炳麟传》、《俞樾传》、《中国文字学》、《李越缦(秋梦记)本文考》,以及《传记研究》、《怎样学习国语与语文》、《考试制度述要》等。

内容简介:

《鲁迅传》不盲从现成的结论,不追随流行的观念,而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图写出真实的鲁迅。鲁迅是一个顽强的战士,具有不屈不挠的性格,但却不是终日“横眉冷对”的无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爱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是一个完整的人。《鲁迅传》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对于传主的各个生活侧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必须阅读鲁迅,认识鲁迅,否则就无从入手。正因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联系紧密,所以围绕着他的论争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于他,却常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这就离开了真实的鲁迅。

目录:

上篇 亡友鲁迅印象记 小引 一 剪辫 二 屈原和鲁迅 三 杂谈名人 四 《浙江潮》撰文 五 仙台学医 六 办杂志、译小说 七 从章先生学 八 西片町住屋 九 归国在杭州教书 一○ 入京和北上 一一 提倡美术 一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 一三 看佛经 一四 笔名鲁迅 一五 杂谈著作 一六 杂谈翻译 一七 西三条胡同住屋 一八 女师大风潮 一九 三一八惨案 二○ 广州同住 二一 上海生活——前五年(一九二七一一九三一) 二二 上海生活——后五年(一九三二一一九三六) 二三 和我的交谊 二四 日常生活 二五 病死 读后记(许广平) 下篇 我所认识的鲁迅 我所认识的鲁迅 怀亡友鲁迅 回忆鲁迅 怀旧 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鲁迅的精神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鲁迅的避难生活 关于《弟兄》 鲁迅的游戏文章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鲁迅旧体诗集》序 《鲁迅旧体诗集》跋 附录一 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附录二 鲁迅书信·致许寿裳 附录三 作为著述家的许寿裳(陈平原)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0-20 8.8k
长安的荔枝
2024-10-21 4.1k

评论

2024-05-05 16:18:16
书虫123发表
《鲁迅传》是一本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的必读书目。作者许寿裳通过 翔实的考证和生动的描述,将鲁迅这位文化巨匠的形象刻画 得栩栩如生。作为鲁迅研究领域的权威巨作,这本书不仅为 我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更对我们理解鲁迅的思想 精髓和人生轨迹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2024-05-05 16:18:16
文学爱好者发表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而《鲁迅传》则是了解鲁迅生 平和思想的最佳途径。这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 笔,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作者不仅展现了鲁迅作为 思想家和作家的伟大,也勾勒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细腻与复 杂。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鲁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中 国现代文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05-05 16:18:16
文化青年发表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海洋中,《鲁迅传》无疑是一颗璀璨的 明星。许寿裳先生凭借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笔触,将鲁迅这 位文学巨匠的生平与思想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 更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缩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 驱者,他的思想对整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鲁迅传》, 不仅可以领略大师风采,更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024-05-05 16:18:16
思想探索者发表
《鲁迅传》是一部思想深度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著作。作者许寿 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全面 而客观的剖析。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鲁迅的坎坷人生 和战斗历程,也深刻领悟了他的思想精髓。魯迅的批判精神、 独立思考和敢于抗争的斗争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启迪。
2024-05-05 16:18:16
文学评论员发表
《鲁迅传》是一部关于鲁迅生平和思想的经典之作。许寿裳先生 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 面、真实、立体的鲁迅。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思想 史和文学史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理 解鲁迅的思想脉络和文学创作,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走向。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