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

心学之路

心学之路

作者: 张立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价格: 45.00元

ISBN: 9787010073750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张立文,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内容简介:

《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可以说是《朱熹思想研究》的姐妹篇。朱陆鹅湖之会后,两人思想分歧愈显,陆九渊便构筑了与朱熹“道学”相抗衡的“心学”哲学逻辑结构,在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掌握当时的思想潮流,了解在时代思潮中朱陆思想体系的异同,对朱陆作了比较研究,从比较中力求恢复陆九渊思想的本来面貌,及其思想的特点、风格、神韵和地位。

目录:

修订本序 前言 第一章 心学的产生 一、宋明理学的发端 二、程颢与程颐之分野 三、陆九渊之承接 第二章 陆九渊的家世、心学和著作 一、家世 二、走向心学之路 (一) 科举求仕和心学的选择 (二) 从政和心学本体论的建构 三、著作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一、“民本”与“君权” (一) “民本”说 (二) “君权”说 二、吏与官 (一) 吏说 (二) 官说 三、弊端与变法 (一) 弊端 (二) 变法 四、科举与人才 (一) 科举 (二) 人才 第四章 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从“心”经“物”到“心”的逻辑结构 二、“心”、“理”和“道” (一) “心”论 (二) “理”论 (三) “道”论 三、“心”与“理”,“心”与“道” (一) “心”与“理” (二) “心”与“道” 四、“心”与“物” (一) 由“心”至“物” (二) 由“物”至“心” 五、理论思维的启迪 第五章 一二、动静学说 一、“一”与“二” (一) 何谓“一”与“二” (二) “一”与“二”的关系 二、“动”与“静” (一) “动静”是一种必然 (二) “动静”的相联互渗 (三) “心”与“动静”之连接 三、“变化”与“日新” (一) “变化” (二) “日新” 四、“三极”论 第六章 格致、知行学说 一、认知对象和方法 (一) 认知对象 (二) 认知方法 二、“格物”与“致知” (一) “格物”论 (二) “致知”论 三、“知”与“行” (一) 何谓“知”、“行” (二) “知先行后”说 四、“存养”与“剥落” 第七章 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异同之辨 一、朱陆论争的由来和发展 (一) “道统”正宗之争 (二) 思想来源之辨 二、鹅湖“为学之方”的论争 (一)鹅湖之会 (二) “易简”与“支离” (三) “尊德性”与“道问学” 三、“无极”与“太极”、“道”与“器”之辨 (一) “无极”与“太极” (二) “道”与“器” (三) “极”的字义之争 四、朱陆之禅学辨 第八章 性和人的学说 一、何谓“性” (一) 对以往诸家“性”论的评论 (二) “性”的规定 二、“善恶”论 (一) 人性“善恶”论的演变 (二) “心善”论 (三) “资禀”与“渐习” (四) “善”与“恶”的关系 三、“人为贵”论 (一) 贵者“自有”、“自知” (二) “为人自当尽人道” (三) “天”“人”同“道” 第九章 “义利”、“理欲”、“仁诚”的学说 一、“义”与“利” (一) 以往诸家的“义利之辨” (二) “辨志” (三) “义”与“利”之辨 第十章 “直立”、“道势”和“三代”理想论 第十一章 “明理”、“知道”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陆九渊哲学精神和影响 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1-17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1-17 4.3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