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颠覆的倾向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1915—2012) 美国著名德裔思想家,经济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早年曾参加西班牙内战,投身于法国抵抗法西斯的运动和对犹太难民的营救行动,“二战”后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 斯顿高等研究院,其学术研究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和思想史等领域,著述包括《经济发展战略》《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的新描述》《反动的修辞:保守主义的三个命题》等。 译者简介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就职于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与《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译著另有《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经济学理论与认知科学》等。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尔伯特·赫希曼这位享誉全球的理论家、思想家一直都站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最前沿。本书收录赫希曼自1986年后写就的20篇文章,是他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罕见的精神自传。赫希曼在书中反思、质疑、重新评估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关于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观 点,他的自我颠覆和自我肯定向我们揭示了拥有如此伟大头脑的学者是怎样工作的。本书中更难能可贵地收录了一组自传性的文章,读者将看到他如何深度介入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并借此理解这位“深刻的思想者”的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他如此深邃的洞察力从何而来。 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时刻,自我颠覆可能会成为自我超越的主要途径。 ——阿尔伯特·赫希曼 媒体评论: 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阿马蒂亚•森 赫希曼的遗产并非他所采集的数据或微小的成果,而是一些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关于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思考方式。 ——弗朗西斯·福山 赫希曼高度自觉地反思了自己早年提出的、使他本人功成名就的各种理论,并且有所发展;他还尝试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通过本书,我们看到,这位学者是如何同时向自己、向学术界,乃至向整个政治经济世界发出一连串的追问的。 ——彼得·A. 霍尔(Peter A. Hall),哈佛大学 我一直都在惊叹:赫希曼为什么总是能不断提出新的东西……对于他以往曾经研究过的许多主题,读者都应该能够从本书中领悟到新的思想与新的理论视角。这也意味着,他不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一般的方法论问题上也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洞见。 ——迈克尔·S. 麦克弗森(Michael S. McPherson),威廉斯学院 十年间我读了所有他写的东西……赫希曼下笔轻松,简洁易读,谈论的却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这是一种罕见的禀赋。 ——彼得·勃特克 不论是专著还是杂志随笔,赫希曼文字的特征在于,读者只要读了,就不可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汪丁丁 赫希曼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宽视野、跨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这部著作荟集了赫希曼晚年的一些思想性论文、时评、回忆录和讲演稿,是理解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思想发展不可绕过的重要文献。在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认真阅读赫希曼这本《自我颠覆的倾向》,对认识和选择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目录:
导言 第一部 分论自我颠覆 第一章 退出、呼吁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命运 第二章 《反动的修辞》——两年之后的回顾 第三章 不符合“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法则的事例 第四章 固执己见的意见与民主 第五章 自我颠覆的倾向 第二部分 论自我 第六章 与四位故人的重逢 第七章 我的父亲与世界观,约1928年 第八章 在巴黎求学,1933一1935年 第九章 质疑并采取行动反抗法西斯主义,意大利,1936—1938年 第十章 在马赛与瓦里安·弗莱一起,1940年 第十一章 翻越比利牛斯山,逃出生天,1940 1941年 第十二章 隐藏着的雄心 第十三章 与米歇尔·克罗齐埃“心意相通” 第三部分 新的尝试 第十四章 凯恩斯革命是怎样从美国输出到全世界的 第十五章 拉丁美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十六章 冷战的结束对第三世界来说,是一场灾难吗? 第十七章 工业化及其多重不满:西方、东西方与南方 第十八章 市场究竟是使我们免受人祸之害,抑或令我们远离幸福? 第十九章 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之间时断时续的联系 第二十章 作为民主市场社会支柱的社会冲突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