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德尔漫画
作者简介:
德国著名漫画家卡尔·施拉德尔1915年8月30日生于希尔·德斯海姆。同许多杰出的柏林艺术家一样,施拉德尔不是用施普雷河水洗礼,而是用流经希尔·德斯海姆的因纳斯特河水洗礼的。据说在小卡尔出生的那天,古城希尔·德斯海姆挂出了旗子,也许当时挂旗子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但希尔·德斯海姆人却预见着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 施拉德尔小时候得过淋巴结核病,但最终还是康复了,幸运地度过了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1936年从文科高中毕业后,他确立了自己将来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但这个选择却遭到了父母坚决的反对。父母希望他能选择一个体面的专业,有朝一日能戴上令人羡慕的博士帽,但缪斯却在呼唤着他,他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听从父母的意愿,他竟失去了自己理应得到的继承权。不过家人的反对并没有阻挡住他对艺术的向往,这年他进了希尔德斯海姆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系学习(修课),接着便考入了莱比锡美术学院,成了艺术大师瓦尔特·蒂曼的学生。在莱比锡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已经成名了的漫画家埃·蒂曼的学生。在莱比锡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已经成名了的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即连环漫画《父与子》的作者),卜劳恩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莱比锡美术学院的一次写生课上,他对着一个大鼻子、大胡子的模特儿在写生,这时教授走了过来,看了他的画后不以为然地对他说:“年轻人,如果再这样画下去,你将变成一个漫画家!”教授对他习作的否定,如同一盆凉水迎头泼来,施拉德尔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绝望,似乎感到整个世界都崩溃了!对于抱定献身艺术决心的人来说,“漫画家”可能是最令人讨厌、最可悲的字眼。然而正是因为这次终生难忘的写生课,使执着顽强的施拉德尔重新调整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就是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漫画家!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而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情的战争夺走了年轻人施拉德尔手中的画笔,他被迫入伍而中断了学业。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日趋成熟的施拉德尔用漫画笔将自己武装起来,开始向目睹的一切无法忍受的丑恶开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施拉德尔以采集蘑菇和绘画为生。1950年8月4日《清风》杂志登载了他的第一件漫画作品,这时他年仅三十五岁,他的非凡的讽刺与幽默天赋吸引了《清风》的编辑,此后该刊便频频地登载他的漫画作品。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前程,1951年他迁居析林,以自由创作漫画家为职业,从此正式步入漫画家生涯。1954年《枭镜》杂志接替了《清风》后,施拉德尔继续在该刊上发表他的漫画作品。 对于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无关紧要的小事,施拉德尔具有洞察秋毫的能力。在他那些极具价值的速写本里,详尽地记录了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笔下那些生动的漫画形象及人体速写,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总是先使人们产生愉悦,接着又引起人们的沉思。他的杰出的绘画技巧有力地回答了那些轻视漫画家的人。 施拉德尔的肖像漫画有的表现了对市侩庸人的讽刺,有的流露出对周围熟悉的人们的善意。在他的笔下,不仅有深受欢迎的柏林拖鼻涕顽童的形象,还有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人物,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大鼻子、矮个子的特征,个性极其鲜明。 他的作品构思、形象和文字总是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魅力,图文相得益彰,机智巧妙地反映出富有深邃哲理的主题。 施拉德尔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困境》(漫画集,1955年),《动物饲养员布拉西乌斯》(连环漫画,1956年),《新的不幸》(漫画集,1962年),《施拉德尔的圣诞老人》(连环漫画,1963年),《哎呀,贝洛!》(连环漫画,1947年问世,1996年作为枭镜出版社最受欢迎的第二集系列丛书出版)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施拉德尔曾为许多书籍绘制过十分精美的插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一提到多马的“老实的学生奥托卡尔”或维斯纳的“理发师克莱内科尔特”,读者立刻便会感到作品中的主人公跃然眼前,这得归功于施拉德尔所作插图的魅力。他为汉斯格奥尔格·施滕格尔所著的儿童读物《蓬头彼德》和《滑稽滩边的滑稽村》绘制的插图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 除《枭镜》之外,施拉德尔还在《自由世界》、《柏林新画报》及《家庭与学校》等许多杂志上发表作品。他最乐意为《家庭与学校》创作,这是出于他对孩子们的热爱与关心。 施拉德尔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型艺术家协会的成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新闻记者协会画家和漫画家分会的领导成员。他的作品曾在阿拉伯共和国、埃及、保加利亚、芬兰、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意大利、南斯拉夫、荷兰、波兰、瑞典、苏联、匈牙利等国家举办过展览。1975年他曾分别荣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奖和祖国银质勋章。 除了他作讽刺与幽默的漫画作品之外,施拉德尔还创作一些其它形式的美术作品。他还热爱体育锻炼,业余时间常从事潜水运动。 1981年12月20日他于柏林去世,终年66岁。
内容简介:
德国著名漫画家卡尔·施拉德尔1915年8月30日生于希尔·德斯海姆。同许多杰出的柏林艺术家一样,施拉德尔不是用施普雷河水洗礼,而是用流经希尔·德斯海姆的因纳斯特河水洗礼的。据说在小卡尔出生的那天,古城希尔·德斯海姆挂出了旗子,也许当时挂旗子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但希尔·德斯海姆人却预见着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 施拉德尔小时候得过淋巴结核病,但最终还是康复了,幸运地度过了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1936年从文科高中毕业后,他确立了自己将来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但这个选择却遭到了父母坚决的反对。父母希望他能选择一个体面的专业,有朝一日能戴上令人羡慕的博士帽,但缪斯却在呼唤着他,他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听从父母的意愿,他竟失去了自己理应得到的继承权。不过家人的反对并没有阻挡住他对艺术的向往,这年他进了希尔德斯海姆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系学习(修课),接着便考入了莱比锡美术学院,成了艺术大师瓦尔特·蒂曼的学生。在莱比锡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已经成名了的漫画家埃·蒂曼的学生。在莱比锡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已经成名了的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即连环漫画《父与子》的作者),卜劳恩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对他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莱比锡美术学院的一次写生课上,他对着一个大鼻子、大胡子的模特儿在写生,这时教授走了过来,看了他的画后不以为然地对他说:“年轻人,如果再这样画下去,你将变成一个漫画家!”教授对他习作的否定,如同一盆凉水迎头泼来,施拉德尔产生了从来没有过的绝望,似乎感到整个世界都崩溃了!对于抱定献身艺术决心的人来说,“漫画家”可能是最令人讨厌、最可悲的字眼。然而正是因为这次终生难忘的写生课,使执着顽强的施拉德尔重新调整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就是要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漫画家!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而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情的战争夺走了年轻人施拉德尔手中的画笔,他被迫入伍而中断了学业。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日趋成熟的施拉德尔用漫画笔将自己武装起来,开始向目睹的一切无法忍受的丑恶开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施拉德尔以采集蘑菇和绘画为生。1950年8月4日《清风》杂志登载了他的第一件漫画作品,这时他年仅三十五岁,他的非凡的讽刺与幽默天赋吸引了《清风》的编辑,此后该刊便频频地登载他的漫画作品。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前程,1951年他迁居析林,以自由创作漫画家为职业,从此正式步入漫画家生涯。1954年《枭镜》杂志接替了《清风》后,施拉德尔继续在该刊上发表他的漫画作品。 对于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无关紧要的小事,施拉德尔具有洞察秋毫的能力。在他那些极具价值的速写本里,详尽地记录了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笔下那些生动的漫画形象及人体速写,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总是先使人们产生愉悦,接着又引起人们的沉思。他的杰出的绘画技巧有力地回答了那些轻视漫画家的人。 施拉德尔的肖像漫画有的表现了对市侩庸人的讽刺,有的流露出对周围熟悉的人们的善意。在他的笔下,不仅有深受欢迎的柏林拖鼻涕顽童的形象,还有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人物,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大鼻子、矮个子的特征,个性极其鲜明。 他的作品构思、形象和文字总是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魅力,图文相得益彰,机智巧妙地反映出富有深邃哲理的主题。 施拉德尔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困境》(漫画集,1955年),《动物饲养员布拉西乌斯》(连环漫画,1956年),《新的不幸》(漫画集,1962年),《施拉德尔的圣诞老人》(连环漫画,1963年),《哎呀,贝洛!》(连环漫画,1947年问世,1996年作为枭镜出版社最受欢迎的第二集系列丛书出版)等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施拉德尔曾为许多书籍绘制过十分精美的插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一提到多马的“老实的学生奥托卡尔”或维斯纳的“理发师克莱内科尔特”,读者立刻便会感到作品中的主人公跃然眼前,这得归功于施拉德尔所作插图的魅力。他为汉斯格奥尔格·施滕格尔所著的儿童读物《蓬头彼德》和《滑稽滩边的滑稽村》绘制的插图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 除《枭镜》之外,施拉德尔还在《自由世界》、《柏林新画报》及《家庭与学校》等许多杂志上发表作品。他最乐意为《家庭与学校》创作,这是出于他对孩子们的热爱与关心。 施拉德尔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型艺术家协会的成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新闻记者协会画家和漫画家分会的领导成员。他的作品曾在阿拉伯共和国、埃及、保加利亚、芬兰、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意大利、南斯拉夫、荷兰、波兰、瑞典、苏联、匈牙利等国家举办过展览。1975年他曾分别荣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奖和祖国银质勋章。 除了他作讽刺与幽默的漫画作品之外,施拉德尔还创作一些其它形式的美术作品。他还热爱体育锻炼,业余时间常从事潜水运动。 1981年12月20日他于柏林去世,终年66岁。 本画册是从施拉德尔1950年至1974年间堆积如山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代表作,其中包括连环漫、人。 物漫画、肖像速写以及裸体画等,基本上反映了这位杰出漫画家的艺术风貌。画册中的有关德文均为胡苏萍翻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