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

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

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

作者: 李景林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6

价格: 19.00

ISBN: 9787205041465

扫码右侧二维码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 根本精神本书结合历史文 献和相关出土文献,阐明了 孔子至孟子学术、思想的历 史和逻辑的发展脉络,追本 溯源,对儒家人性、心知、 性情、身心、心物、天人诸 观念作了返本、澄清的工作、 并在其动态的历史发展和内 在整体关联中揭示了其异于 西方义哲学观念之独特的思 想文化内涵,尤其具体透辟 地阐析孔孟据中道理性和人 文教化以建立其形上学的价 值实现方式及其思想意蕴 作者以“教养的本原”这一 识度,把儒学和传统文化的 阐释,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使之由旧史籍转出新义,突 破成见,对上述诸问题多提 出不同流俗的新诠释,给儒 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很多 有益的启示

目录:

目录 自序 绪论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一、儒学的基本精神 二、论性 三、论心 四、论心物 五、论天人 上篇 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 第一章 “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第二章 以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第三章 性与天道的形上学 一、性相近 习相远 二、《易传》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三、《易传》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第四章 人与仁道 一、仁与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二、文质 三、忠恕 四、“克己复礼为仁” 第五章 心知论 中篇 由性道一体到即情显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 第六章 曾子传道与思孟学派 一、关于曾子传道的问题 二、关于思孟学派的问题 第七章 《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论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二、本末―― 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 以情应物 四、“明明德”释义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一、中和 二、诚 三、《中庸》首章三命题释义 第九章 帛书《五行》篇之“贵心”论 一、“贵心”说的提出 二、天德论 三、心气论 下篇 内在超越价值形态之证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规定性之内涵及性善之义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第十一章 即情显性――心对性的实证 一、性以情显 二、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三、道德责任:“心法’之本――“求放心”与恶之来源 第十二章 志与气――身心关系论 一、气与才 二、养气与知言 第十三章 尽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与超越 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二、心、性关系 三、天人关系 结语 附录: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附录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附录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附录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2-22 9.1k
长安的荔枝
2024-12-22 4.5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