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
作者简介:
邓安庆,江西瑞昌人,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哲学学士学位,指导老师为谭鑫田教授,论文讨论的是斯宾诺莎哲学;1989获得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和原湖北大学张志扬教授,论文讨论的是伽达默尔释义学;1992年获得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杨祖陶教授和陈修斋教授,论文讨论的是谢林哲学;1984-1995年在海军工程大学工作,1990年取得讲师资格,1993年取得副教授资格;1995-2001年在湖南师大工作,1997年任外国哲学教授,1998年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任伦理学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在柏林学习研究德国哲学,重点研究谢林的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联系导师为前德国哲学学会主席Hans Poser教授。2003年3月回国后作为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参与了湖南师大外国哲学博士点的建设。同年9月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任伦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方向研究生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主要研究重点是德国哲学、西方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该研究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实践哲学框架,尤其是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这个一直隐含的哲学主题,并以此来重审现代性的困境,寻求现代的出路。 本书还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和施莱尔马赫的哲学及其伦理学思想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这两个哲学家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因此,这本研究专著成为国内第一部最为全面的,可说是国内迄今为止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叙述结构上,他着重以启蒙伦理为主线,把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和新教伦理作为现代伦理的前提,把莱布尼茨的启蒙哲学和伦理学上的神义论作为德国现代道德事业的“第一浪潮”,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学思想所面临的思想前提和现代处境,呈现了启蒙伦理的历史轨迹。为了进一步展示出启蒙伦理的内在问题、内在结构、内在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进程,在当今反启蒙浪潮日益高涨的精神处境中,他还试图确立和贯通一种评价伦理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论:即伦理观念和世界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互动互勘。业内专家评价说“这对国内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范式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 全书共分五章,约37余万字。
目录:
序 导论 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的“道德事业” 第一章 莱布尼茨的理性启蒙与德国古典哲学道德事业之奠基 第一节 莱布尼茨哲学的实践指向 一、莱布尼茨的座右铭:理论加实践 二、哲学的时代使命 三、莱布尼茨哲学的现代性 第二节 莱布尼茨《单子论》形而上学的伦理一政治维度 一、《单子论》一书的论证结构 二、对《单子论》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解读 三、《单子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的意义 第三节 莱布尼茨基于科学理性启蒙的具体伦理思想 一、莱布尼茨快乐主义的幸福论思想 二、莱布尼茨的德性论 三、莱布尼茨的正义论 第四节 神义论的失效和莱布尼茨式启蒙的局限 一、莱布尼茨之前的神义论探讨 二、莱布尼茨神义论的论证要点 三、莱布尼茨神义论论证的失效及其启蒙伦理的困境 第二章 康德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与启蒙伦理的义理阐明 第一节 康德哲学的实践哲学性质:从“形而上学”到 “行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一、正确理解“哥白尼式革命”的出发点 二、“哥白尼式革命”为什么不限于“颠倒知识与对象的关系”? 三、什么是康德所谋求的“形而上学任务中的好的进展”? 四、从知识性“形而上学”到道德性“行而上学”的转化 五、“行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意义 第二节 作为“行而上学”的康德伦理学体系之构成 一、一个基础性的问题:sitten究竟是“伦理”还是“道德”? 二、康德伦理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三、康德三部伦理学著作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康德道义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 一、康德对伦理学的基本界定和部门划分 二、康德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该做什么”? 三、康德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人的自由和尊严何以可能? 四、康德伦理学的关键问题:如何从伦理的自然状态向伦理的共同体状态过渡? 第四节 道德神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启蒙意义 一、道德神学是从实践理性通达本体存在的必然步伐 二、道德神学的体系意义 三、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四、从康德的《启蒙论文》重新反思“启蒙的辩证法” 第三章 费希特:从知识学原理出发开拓现代社会伦理 第一节 知识学:逻辑学还是伦理形而上学? 一、康德和费希特之争的根源 二、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否仅仅是逻辑? 三、知识学的原理只有从伦理的形而上学才可理解 第二节 自由作为伦理原则的演绎及其自由与恶的关系 一、自我如何觉知自身的道德本性? 二、伦理原则的实在性和适用性 三、自由与恶的关系 第三节 现代社会伦理在费希特伦理体系中的形成 一、知识学体系中的社会概念 二、社会阶层之划分或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三、质料性的社会伦理体系 第四节 费希特伦理学与道义论的相契与相异 一、两圣相契论 二、两圣相异论 三、向德性论回归的倾向 第四章 浪漫主义对启蒙伦理的反叛与现代道德事业的转向 第一节 谢林哲学中的伦理思考 一、自由伦理在《自然法新演绎》中的新开展 二、《先验唯心论体系》对“启蒙伦理辩证法”的揭示 三、“从启蒙倒退到神话”:神义论问题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翻转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施莱尔马赫的哲学定位:启蒙与反启蒙之间 二、重建现代伦理的宗教基础:对启蒙学者宗教观的批判 三、作为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哲学伦理学”成为哲学的基础学科 第三节 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体系 一、诸善论 二、德性论 三、义务论 第五章 黑格尔对启蒙道德的终结及其对伦理一政治共同体的再造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对启蒙道德的纠偏和现代伦理意识的现象学生成 一、黑格尔对启蒙与现代性的诊断 二、对现代道德意识和德行世界的批判 三、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现代伦理的使命 第二节 从“自然伦理”的解体到伦理共同体的重建:解读《伦理性体系》 一、《伦理性体系》为何不能单从“承认理论”来解读 二、“自然伦理”的含义 三、否定的伦理为何是自由或犯罪 四、“政府”对于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必须承担的政治和伦理责任 第三节 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伦理性 一、家庭伦理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二、市民社会的伦理进程 三、国家的伦理性作为伦理理念的现实 附论“以现代精神为妻的鳏夫”——论宗教现代性与现代伦理问题 一、西方传统伦理的精神结构 二、中世纪伦理精神的结构转变和现代伦理面临的任务424· 三、德国启蒙哲学家对现代自由伦理奠基中的宗教信仰问题 四、“启蒙”之后黑格尔关于哲学和宗教的“和解”之路 五、谢林的“生存论神学”对“启蒙理性”的颠倒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主题索引 三、德汉人名对照表 四、德汉术语对照表 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