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

基督教思想史

基督教思想史

作者: 保罗·蒂利希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价格: 59.00元

ISBN: 9787506031981

扫码右侧二维码

作者简介:

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德裔美国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新正统主义神学代表人物之一,宗教社会主义理论领袖。1911年世界大战中任随军牧师。先后在马堡、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法兰克福等大家教授神学和哲学。作为宗教社会主义理论领袖,他公开批判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1933年被逐出德国大学,受尼布尔之邀到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任教。后又任教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主要著作有《存在的勇气》、《信仰的动力》、《系统神学》、《文化神学》、《根基的动摇》、《永恒的现在》、《新的存在》等。三卷本的《系统神学》被誉为20世纪建设性神学最主要的作品之一。他的许多观点表明他熟悉精神分析理论和存在主义思想。其新下统主义系统神学观和终极关杯理论影响巨大深远。 尹大贻(1925-2001)原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1925年生于成都,1947年毕业于基督教哲学。其著作《基督教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国内及海外汉语学界基督教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有《语言、真理与逻辑》、《结构主义时代》、《罗素》、《列维·施特劳斯》等多种译著出版。

内容简介:

《基督教思想史》同蒂利希以前出版的两本讲演集组合而成。第一部原来的书名是《基督教思想史》,原是蒂利希在纽约和神学院发表的讲演,由约翰(Peter N.John)速记记录修订而成,从基督教创立的希腊、罗马的准备进期开始,而以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神学的发展结束。第二部分原以《19世纪和20世纪新教神学概观》的书名出版,开始于启蒙时期的兴起,而以巴特和存在主义神学结束,包括蒂利希1962年至1963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学神学院所做讲演的打字记录,是完全照作者本人的口语记录的。

目录:

中译本再版前言 中译本导言 Touchstone 蒂利希和古典的基督教传统(英文教思想史) 导论 教条的概念 第1章 基督教的准备 A 凯洛斯 B 罗马帝国的普世主义 C 希腊化哲学 D 《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时期 E 神秘宗教 F《新约》的方法 第2章 古代教会神学的发展 A 使徒教父 B 护教运动 C 诺斯替教 D 反诺斯替教的教父 E 新柏拉图主义 F 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芒和奥利金 G 动态论和模态论的神格唯一论 H 三位一体的争论 I 基督论问题 J 亚略巴古(托名)锹奥尼修斯 K 德尔图良与西普瑞安 L 奥古斯丁生活与思想 第3章 中世纪的各种发展趋势 第4章 从特伦托会议到现在的罗马主教 第5章 新教宗教改革者的神学 第6章 新教神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 19世纪和20世纪新教神学概观 第1章 问题与方法 第2章 启蒙运动及其问题 第3章 对启蒙运动思想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反应 第4章 普遍综合的崩溃 第5章 调解的新方式 人名索引(边码) 主题索引(边码)

相关推荐

追问
2024-10-23 8.9k
长安的荔枝
2024-10-23 4.2k

评论

2024-06-24 02:55:38
文笔之星发表
蒂利希的《基督教思想史》是一部学术巨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基督教思想发展的脉络。从希腊罗马时期到宗教改革,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蒂利希用其独到的哲学视角,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基督教思想演变的壮丽画卷。对于神学研究者、历史学家和宗教人士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2024-06-24 02:55:38
书海寻游发表
《基督教思想史》不仅是一本思想史,更是一部信仰反思之作。蒂利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渊博的学识,揭示了基督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它与文化、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对理解现代基督教和西方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反复研读和深入思考。
2024-06-24 02:55:38
哲思漫步发表
蒂利希作为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富有原创性。在这部《基督教思想史》中,他以流畅的文笔和严谨的论证,带领我们穿越基督教思想发展的漫漫长河。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基督教思想的历史脉络,更能领悟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2024-06-24 02:55:38
信仰之光发表
《基督教思想史》是一本启迪人心的著作。蒂利希用其充满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基督教思想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了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和韧性。本书不仅是一部思想史,更是一部信仰史,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信仰的意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寻心灵的归属。
2024-06-24 02:55:38
历史探秘发表
作为一本基督教思想史著作,《基督教思想史》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丰富的史料,为读者提供了对基督教思想发展进程的全面了解。蒂利希以客观的视角,分析了各个时期基督教思想的演变,既凸显了不同思想流派的差异,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经典之作。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