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中华书局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的风格介于学术专著和历史评论之间。作者从他个人的学理背景出发,侧重于综合而不是分析。他用近乎于历史小说的笔调描绘了万历年间的历史图卷,并表达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被一些人称为“大历

国史十六讲

一部大学课堂讲稿能在社会上受到普通读者如此热捧,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2005年到2006年是中国历史通俗读物的爆发时期,新书层出不穷,读者照单全收。而这本严肃地将学术性内容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国史十六讲》

现代中国的历程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4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

三国志

《三国志》(精)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

汉书(全十二册)

《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的。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这是个别的)。断代

三国史话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千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山先 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完整地记录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共计3249卷,约4200万字。清代钦定为“正史”,堪称为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蕴含的丰富资料,中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本书是作者对《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共十二部史书的读书笔记。

复活的历史

刘邦与秦始皇,是隔世的两代人吗?刘邦与项羽,是敌人还是兄弟?项羽是在黄河边上破釜沉舟吗?赵高,是宦官还是人才?谁是秦帝国的真正毁灭者?……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研究秦汉史三十年,钩稽史料,遍游历史发生现

中国史纲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所写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存的是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近年读史之作。文章一般写在1979-1989的十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都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这两篇与《探微》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

统一与分裂

作者不偱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始终,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反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