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清供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
关于古典文献研究的最新修订本。简装横排繁体本。
《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先生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在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
本书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国别文学史之一,该系列由著名学者主编,因定位的读者目标为普通大众,故力求以叙事的方式写成一本整体连贯、可通读的文学史,而非仅供专家参考的研究性论著;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把相关领
《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内容简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应台的这把野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烧到了今天,已成燎原之势。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甚至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能见到野火的影响。二十多年来,野
《七缀集》是全部《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9年9月出版,后书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1984年3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此集的附录。这本书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
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
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
本书作者为文史大家,其谈文学,多从文化思想入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本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百首,下及近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均随意书写,非一气贯注。惟会通读之,则见出中国
在大学里,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认为文化就寄存在文学或重要的文学经典中。其实这是一种信念,是没有经过检验的。究竟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过去,文学通过创作来帮助人完成某种人生意义;现在大多数人通过阅读来
收录《论再生缘》、《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狐臭与胡臭》、《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等11篇文章。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